这次车市真是像搭上一辆高速飞驰的火车,我坐在车上都能感受到震动。就最近速度嘛,数据一出来,估算2023年前十个月国内新车销量都在1800万左右(体感估算,样本少),比去年同期高出一成多一些。你说,市场是真的热,还是商家拼命在抢饭吃,我自己很难判断。
有趣的是,看着身边的朋友买车,特别是朋友买的是问界M7。有次他递我车钥匙时,笑着问:你觉得这新车,配得上它的价位吗?我心里一阵发慌,也没太多标准答案。只觉得这车,坐进去那瞬间的感觉,很平顺,不算大气,但也不算差。实际上,我也在琢磨:在那个价格区间,别的品牌其实都差不多。
说到差别——我试过一款同价位的,比方说某品牌的一款SUV,开着就觉得比问界M7多了点硬气。路感更沉稳,悬挂调校也更细腻。你让朋友选,他如果看重驾驶感受,其实更倾向后者。这就是实操差别,不是光看参数,而是开一开就知道了。技术上,问界用了鸿蒙智行,反应速度极快,但底盘质感,确实还差点意思。难怪厂方说这车科技感强,但拿到手,感觉还是略显平凡。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问界S7的空间表,静态尺码挺大,但乘坐体验,感觉座椅包裹性不能和同价位的豪华牌比。那为什么要用别的角度看?研发对比底层逻辑也许太深奥了,就像是在炒锅里煮粥,锅底的温度决定了粥的软硬。而供应链呢,就像是炒菜时的食材供应:好的食材再贵,煮出来的菜才香。
只是我有点疑问——华为这些布局,背后到底藏了啥策略?我猜,或者说猜不太准——他们是不是在谋划控制整个生态?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真在想:面对华为的全盘布局,其他车企是不是真能应付得了?还记得之前一个同行说:有时候觉得华为在幕后比厂商还厉害。这个说法,我笑笑,也不知真假。
说到这,我心里暗暗觉得:如果未来那几款新车都能批量出货,供应链宽裕到吓人,价格还能降点,用户体验再优化几分,估算百公里成本,可能在0.6元到0.8元之间(这段不太确定,只是粗算),那售价还会调整得很大吗?毕竟,利润空间缩得也挺厉害。
直白讲,面对华为要用五年占领半壁市场这种野心,真不是瞎说。去年同事还开玩笑:走着走着,国内不剩几家车企了。那时候我觉得过分,但现在开始相信了。尤其是在界系车封疆舞台声明不败的背景下,自己都懒得和全能的华为较劲了。试想,你是个按部就班拼质量的工厂,突然发现有个巨头在你面前说:我五年搞定,你们呢?你还能淡定吗?
我在想,未来几年,真的会不会像个大规模的退潮——那些曾经风光的品牌,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其实挺悲的,但也正常。这个行业早就像是一场舞台剧,谁的舞台最大,谁的戏最精彩,没人能保证。
留个问题,你们觉得像享界、智界、尊界这样的大牌,布局能撑多久?还是说,就算现在火红,明年就会凉凉?(这段环境我自己心里也打了个问号)
我还想插一句,或许有人会问:你这么说,会不会太偏激?其实没细想过——我猜,这些布局背后,很大程度上还得仰赖渠道和销售的支撑。毕竟,车企的销售像是餐厅的端菜员,如果没有用户认可,那收入也跑不了。你见过,哪个消费者买车不问售后、试驾、服务?这其实也是市场的最后一环。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我以为技术越强,销量越稳,但现实中,用户其实更在意用着方便、服务快。这点,华为既懂技术,也在圈粉渠道的套路。会不会就像我去年买的美妆品,有的还要等星期,真是大麻烦。
轻轻一叹:其实我觉得,未来车市最大的变数可能还是用户心理。当一台车长得好看的时候,买的人主动多;但如果用起来不顺手,还能坚持多久?这个问题,挺难回答。毕竟,车在手里,不是荣耀般的虚拟世界,而是真正的生活工具。
说到我看身边朋友的反馈:一位销售说,现在买车,别的都不重要,拼的还是哪家能快速交付,能解决问题。这倒是真的,现在的市场,速度和服务更比产品硬指标重要。你觉得呢?
(这段会不会太碎?但我觉得,真实的感觉,就在这些碎碎念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