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人闫闯卖掉小米YU7,公开宣称与小米“价值观不一致”,这场决裂背后究竟是耿直发声还是流量炒作

车评人闫闯卖掉小米YU7,公开宣称与小米“价值观不一致”,这场决裂背后究竟是耿直发声还是流量炒作? 小米汽车的产品质量与营销宣传之间又存在着多大的鸿沟?

知名车评人闫闯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已卖掉小米YU7,并表示今后不再接触小米产品,理由是与小米“价值观不一致”。

他明确指出,如果小米不能正视碳纤维机盖、车规级纸巾盒与芯片的争议、驾驶辅助事故以及异响等问题,很难让消费者彻底信服。

车评人闫闯卖掉小米YU7,公开宣称与小米“价值观不一致”,这场决裂背后究竟是耿直发声还是流量炒作-有驾

闫闯的这一表态并非空穴来风。 事件起源于9月10日,一位小米YU7车主在网上发文抱怨,称车辆在稍微不平整的路面上行驶时,“后排左侧就会传来令人心烦的异响”,“就像有小钢珠在快速撞击塑料片”。

该车主表示已花费大量时间排查问题,但始终找不到异响源头。 闫闯在次日转发了这位车主的博文,并透露了自己卖掉YU7的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闫闯曾是小米汽车的积极支持者,先后购买过SU7和YU7并制作评测内容。 但他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

此前他就曾吐槽“小米SU7的提车体验”是他接触过的所有品牌中最差的,称与小米工作人员沟通能把人“气炸”。

闫闯此次提到的“碳纤维机盖”争议,指的是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风波。

这个选装价高达4.2万元的部件,被宣传具备“双风道高效导流”功能,声称能提升下压力并优化刹车散热。

然而,车主们经过实测发现,其导流功能实际效果有限,风道既不能有效引导空气到刹车系统,也无法产生显著下压力。

有车主用鼓风机测试发现,纸巾在开孔处纹丝不动。 拆解结果显示,该部件内部仅有两处浅凹槽,未与刹车散热系统形成物理连接,被一些用户称为“样子货”。

尽管小米后来提供改配服务并赠送积分补偿,但很多车主并不买账。

车评人闫闯卖掉小米YU7,公开宣称与小米“价值观不一致”,这场决裂背后究竟是耿直发声还是流量炒作-有驾

小米汽车于2025年5月7日晚间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对未交付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免费更换为铝制前舱盖;对已提车或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合2000元)。

然而,这一方案未能平息车主怒火。 有车主指出,改配铝制机盖需重新排队,等待周期长达30-40周;2万积分补偿与4.2万元选装价格相比差距悬殊。

维权群内超过300名准车主签署联名信,要求小米汽车在72小时内给出解决方案,否则将集体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部分车主已委托律师团队研究“虚假宣传”认定标准,准备提起集体诉讼,要求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现“退一赔三”。

闫闯还提到了“车规级纸巾盒与芯片的争议”。 小米大力宣传其“车规级纸巾盒”,但YU7的智能座舱却搭载了高通骁龙8Gen3这款消费级芯片,而非车规级芯片。

车规级芯片需通过AEC-Q100认证,能够承受-40℃至125℃的极端温度,设计寿命10-15年,缺陷率控制在百万分之十以内;而消费级芯片工作温度仅为0℃至70℃,寿命3-5年。 这种宣传重点的差异让消费者感到“不对劲”。

驾驶辅助事故也是闫闯关切的问题之一。 2025年3月底,一辆SU7在高速NOA(自动辅助驾驶)状态下撞车起火致3人死亡,暴露了系统对施工路段识别能力的不足。

尽管小米紧急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但舆论质疑其过度营销安全性能。

车评人闫闯卖掉小米YU7,公开宣称与小米“价值观不一致”,这场决裂背后究竟是耿直发声还是流量炒作-有驾

对于闫闯的多番表态,舆论看法不一。 支持者认为他敢于批评头部企业,说出了真实车主的心声。

质疑者则猜测他可能是因为没拿到小米合作机会,想借机制造话题蹭流量,并指出他在发表这些批评后视频流量有明显增长。

小米汽车面临的不仅是闫闯的批评,更是广泛的产品信任危机。

从性能“缩水门”(小米通过OTA升级将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限制为900匹,用户需通过“赛道圈速考核”才能解锁全部性能,被批“技术霸权”),到碳纤维前舱盖“装饰门”,再到致命的驾驶辅助事故,这些事件共同侵蚀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雷军在内部演讲中称事故是“狂风暴雨般的质疑”,强调小米需承担“行业领导者责任”。

他还在社交媒体上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最艰难的时期”。 然而,用户更希望看到实质行动而非情绪化表达。

若小米无法正视问题、提供合理解决方案,其“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口号恐将沦为“年轻人的第一次维权”讽刺。

车评人闫闯卖掉小米YU7,公开宣称与小米“价值观不一致”,这场决裂背后究竟是耿直发声还是流量炒作-有驾

小米汽车的困境折射出新能源车行业的共性难题:技术激进与安全责任的失衡、营销反噬与用户期待落差、以及行业监管与法律空白。

互联网企业追求“参数竞赛”,却可能忽视了汽车容错率为零的特性。 特斯拉OTA锁电、小米锁马力等案例,暴露了用户对车辆控制权的丧失感。

闫闯的“价值观不一致”论,不仅是他个人的感受,更触及了小米汽车乃至整个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必须直面的核心问题:当宣传的光环逐渐褪去,产品本身的品质和诚信能否经受住消费者的严格审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