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追求“买新不买旧”,可你有没有想过:有些车,哪怕崭新出厂,其实一落地就已经走在了淘汰的路上?
这不是危言耸听。技术的浪潮从不温柔,它不会提前打招呼,也不会为谁停留。你以为的“性价比之选”,可能正是一台即将被时代甩下车的“功能性报废品”。尤其是在未来两年,政策、技术、消费习惯的三重夹击下,有三类车正悄然滑向边缘——它们未必立刻消失,但一旦入手,转手难、贬值快、体验差,几乎成了注定的结局。
第一类:纯燃油车(非豪华/非硬派越野)
别急着反驳。我们承认,燃油车仍有情怀,仍有市场。但趋势已经清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5%,部分一线城市甚至逼近60%。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私人领域新能源占比显著提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充电桩比加油站更密集的日子不远了。意味着维修燃油车的师傅会越来越少,配件越来越贵。你买一辆15万元的燃油紧凑型轿车,三年后想卖?买家第一句话就是:“怎么还是油车?”
更现实的是使用成本。一升油8块,一年油费近万元;而同等续航的电车,一年电费可能不到2000。这不是省不省钱的问题,而是你愿不愿意为“落后一代的技术”持续买单。
当然,有人会说:“我跑长途多!”但别忘了,如今800V高压平台、4C超充技术已大规模上车,充电10分钟,续航300公里已成现实。高速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也在快速提升。所谓的“续航焦虑”,正在被基建一点点瓦解。
所以,除非你钟情于驾驶乐趣的纯粹机械感,或是需要一辆工具属性极强的皮卡、越野车,否则,普通家用燃油车,正从“主流选择”滑向“小众坚守”。
第二类:低算力、无城市NOA能力的“伪智能”电动车
电动车的淘汰,不再只看电池,更要看“大脑”。
现在市面上仍有不少电动车,挂着“智能”标签,却只配备了L2辅助驾驶,算力不足50TOPS,连城市导航辅助驾驶(City NOA)都不支持。它们能自动跟车、车道保持,但一旦遇到复杂路口、无保护左转、窄路会车,立马“缴械投降”。
这就像2010年买的触屏手机——能上网、能装App,但系统卡顿、应用生态匮乏,用两年就明显落伍。
而现实是:2025年,华为、小鹏、理想、蔚来等主流品牌的城市NOA已进入“开城竞赛”阶段,特斯拉FSD也即将落地中国。高通骁龙8650、地平线征程6等新一代智驾芯片陆续上车,算力门槛已拉到100TOPS以上。
一辆没有进化潜力的“智能车”,本质上就是一台“带轮子的手机”,而且还是安卓4.0版本的那种。
更残酷的是,未来的车险、二手车估值,可能都会纳入“智驾能力”评分。一辆无法参与自动泊车、无法参与车路协同的车,它的残值注定被“聪明”的车拉开差距。
所以,买电车,别只看续航和外观。先问一句:它的“大脑”能升级吗?能进城市吗?能跟上2026年的交通生态吗?
第三类:缺乏换电能力或800V高压平台支持的中低端电动车
电动车的“基础设施适应性”,正在成为生死线。
目前主流趋势是两条技术路径:一是800V高压平台+超充,二是换电模式。前者代表是小鹏、阿维塔、极氪;后者是蔚来、乐道、北汽与宁德时代的“骐骥”合作项目。
而夹在中间的——那些仍停留在400V平台、不支持换电的中低端电动车,正面临尴尬境地:充电速度慢(30%-80%需40分钟以上),电池衰减后更换成本高,且未来很难接入“超充联盟”或“换电网络”。
举个例子:你在高速上,别人换电5分钟走人,你充电等半小时,还可能遇到排队。这不是体验差距,是效率代差。
更重要的是,电池银行、车电分离模式正在兴起。支持换电的车,电池可独立折旧、升级,车价更低,残值更稳。而不支持的,电池一衰减,整辆车就得打折甩卖。
未来两年,随着宁德时代“骁遥”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3.0”等新技术落地,800V+超充将成为高端标配,换电网络也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届时,400V平台的车,就像4G手机一样,虽能用,但处处受限。
我们总说“买车是长期投资”,但在智能出行时代,这句话可能需要重写。
车,正在从“耐用消费品”变成“科技快消品”。它的价值不再只由发动机和变速箱决定,而是由电池、芯片、软件和生态共同定义。
所以,当你站在4S店,面对一辆“价格诱人”的燃油车、一台“功能齐全”但算力落后的电车、或是一辆“续航够用”却充电慢的车型时,不妨多问一句:
这辆车,两年后还会被需要吗?它的“过时”,是渐进的,还是断崖式的?
淘汰从不声张,它只是悄悄地,让一辆车变得“不好用”、“不划算”、“不体面”。而真正的警惕,不是害怕技术变革,而是看清:哪些车,已经站在了退场的边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