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那头,三辆“断了骨头”的摩托横七竖八地躺着,铁皮被阳光烤得反光,轮胎上还缠着不知从哪来的塑料袋。张婶儿的儿子正举着改锥,把一台老五羊的仪表盘摁得咔咔作响,像是在给骨灰盒上最后一锤。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将这样一副“废铁堆”与年入30万的生意联系起来。
——你会为一堆烂摩托停下脚步吗?在路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能想到背后藏着门道吗?假如你家里也有辆坏到报废的老摩托,会卖给谁、怎么处理,心里有底吗?先别急着鄙视“收破烂”的,真有本事的人,就是能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摸出金子来。
同行的老表笑我眼浅,“那帮做废摩托的,一个月回收十几辆,自己都不敢和家里人说细账,怕露了富。”事实胜于雄辩:所谓“废”摩托,谁以为这就是地摊上的废铁,恐怕真没看明白农村这行路子的门道。
要做这个生意,车源就是老本。村里的废摩托不是遍地都是,能抢到“第一手货”才有利润。和修理铺、废品站、老支书搞好关系,谁家有摩托扔不了、卖不了,先给你打电话。这属于信息时代的“下沉优势”,城里人不屑,农村人熟脸知根脚。忙忙碌碌和人套近乎,本质其实是捡漏洞——这行赚的是“关系的钱”,而不是体力或技术的钱。
不过,有车源就万事大吉?还得识货。村里老王就吃过亏,花200块收了一辆外表还成的宗申,一拆,发动机里灌满水,三分里全铁锈,出来的油比酱油还黑,各种零件全废,最后连80块废铁都不值。如果不懂基本构造,不会看发动机、变速箱的死活,几百块下手全打水漂。收废摩托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收货,而是能不能专业地“辨货”。
外行眼里,摩托车就是钢铁废物;内行知道,一车下刀,拆成二十多份堆起来,最值钱的是发动机。只要不是大撞车的“断头台”,摩托发动机拆洗一下,修理铺收去修老车,起码能卖出去四五百块。这钱城里上班族硬是一周挣不来。化油器也是块宝,不少老型号的摩托专用化油器市场没货,拆下来的原厂件成了等价硬通货。电机、发电机、“牛角”刹车这些拆下来,清洗一下就是黄金配件,加上一堆铝轮、防震、冷门外壳,点零可以塞满一麻袋。
说来也挺黑色幽默的——你以为稀罕的是那点废铁?其实三元催化器,藏着贵金属,论克买卖,卖贵金属的钱比卖摩托本身值钱多。不少人觉得就是摩托车“内裤边”的一个垃圾缸,结果一化验里面藏着铂金、钯金、铑,单件折合都能换上百块,一不小心还真发了个小财。
可这活也不全是风光。“泥腿子”的生意,看着没门槛,其实天天在和“坑”打交道。永远担心收来的是偷车,无手续、非法来路,警察上门啥也说不清。更别提拆机废油漏一地,被环保的人查住挨罚,比卖摩托的钱还多。有时候让我想起那句老话:“农村生意,最怕规矩漏了口子。”真要赚钱,必得懂行、靠谱、守规矩。
再说“零件往哪卖”——别小看县城的摩托修理铺,那其实就是个半灰色的“二手交易市场”。庄稼汉、外卖小哥骑坏了车,谁不愿意用便宜正宗的原厂拆车件?这些配件比“三无产品”更让人放心,卖得快不说,利润还稳得很。至于车况还算能抢救的,修修补补就能再走上几年,不管拉去村口、发到非洲,都能卖个好价钱。
场地?最适合农村,自家院子随便支个棚,邻里间互相帮个手。货流不用靠运输公司,电动三轮一拉就能干活。这个生意的本质,仅看心细、会算账、懂门道。谁家有个“能干事、能折腾”的后生,干净利索地收几台废摩托下来,一辆车赚三五百,一个月“成单”十几辆,年入二三十万不是瞎掰。
当然,每行都有自己的“暗面”。收废摩托听着潇洒,实际上全是体力活、耗心术,市场行情稍有变动就可能压货,捡个漏凑合混日子的也不在少数。尤其是价格信息透露得快,货主一见行情好,开口比你还狠,能赚多少,归根结底还是“信息差”——不过,这本来也就是农村小生意的生存之道。
看了“张家小子的案例”,有时候觉得农村人的路,比大城市的格子间更“现实”也更“精彩”。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披着工服进流水线,每条不起眼的“废摩托”后也许就是一张暴利生意的藏宝图。只是这地图,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
赚这份钱累不累,危险重不重,值不值得干?见仁见智。多少人花了青春在城市打拼,最后发现老家院子里那堆废铁才是最终归宿。你会怎么选?以后你手里攥着一辆旧摩托,是卖废铁,还是顺手拆了多赚几倍?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藏在每一次绕过村口废品站的脚步声里。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