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亮相宛如一场“明星走红毯”的大戏。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这些企业一出手便惊艳全场,顺带还霸气官宣了它们的新动作——进军欧洲市场并在当地建立生产线。你没听错,欧洲大名鼎鼎的奔驰、宝马、大众,它们的电池很可能就是来自中国制造。看到这里,不少人不禁要问凭啥中国电池能这么牛?
宁德时代敢称行业龙头可不是没有道理。在德国已经投产工厂的基础上,宁德时代在匈牙利还扔下73亿欧元建了个年产100GWh的大厂,还直接签下宝马、Stellantis和大众的大订单,这本事可不是谁都有。更猛的是计划2026年底投产的西班牙工厂,这家工厂主打磷酸铁锂电池,不仅成本低,更对可持续发展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大手笔,坏起来有点不够多的意思,但搭上这些欧洲车企的大腿,貌似也没啥好担心的。
还有小一点的玩家,比如总部位于惠州的亿纬锂能,这家“电池小巨人”,铁了心要抱紧宝马这根粗壮的树大腿。在匈牙利建厂,不远不近就挨着宝马的德布勒森工厂,物流成本直接省了不少,生产线日夜加班都为宝马服务,看看,人家稳得有道理。
同样不甘示弱的中创新航更是干了个“零碳AI超级工厂”,在葡萄牙落地了首座海外电池工厂,还拿到了当地政府的税收减免,大手笔投资又精准切入市场,杀入欧洲市场的姿势那叫一个到位。国轩高科和远景动力则更显得机灵,通过和当地车企强强联合直接进场,一个靠大众,一个抱日产,谦卑中透着精明,不服不行。
这让人不禁感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海外图谋已经从零星试探上升为密集的大布局。啥时候咱们竟然有胆量在海外13个国家搞了近400GWh的产能,隐隐约约间要把自家电池的“代言人”这顶帽子给欧洲套牢。
但中国产业的“出海梦”,也并非全是一路坦途。一套海外生产线建下来起码是国内成本的三倍。德国和匈牙利的建厂成本一条生产线动辄就是几亿,人工费用更是吓人,普通员工的工资甚至高出国内同岗位的四倍。这简直像在花冤枉钱,但怎么办?谁让这一步棋是国际化的必需品。电池企业现在不跟上步伐,将来欧洲电池市场要是真成了别人家的蛋糕,估计连汤都喝不到。
不过再高的成本也挡不住中国制造的大步走出去,毕竟没吃过亏也不会长脑子。面对欧洲那热衷环保评估的文化,动辄拖长建设周期,企业们早已练就了一副“硬吃”姿态。用国内设备降低成本、灵活调整生产计划、兼顾车用和储能市场,甚至连文化冲突都成了技术优化的动力。至于那些电动车销量目标下调、车型发布延期,这些车企们的摇摆态度,让我们多年来习惯的“主动变得被动”又找到了新用处——加速逼着企业更灵活应对,毕竟被逼着变强,也不失为成长的一条路。
如今中国动力电池俨然成为欧洲车企的心头好,这种从单纯“卖货”到全链条布局的进化,既是市场搬运工的晋升之路,也反映出了产业链的实力。将欧洲变成电池生成的大车间,这绝不是一场商业狂欢,而是中国制造从未有过的自信。
我们总认为出海的水太深,结果走着走着发现,原来这些大佬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游戏规则制定者。在这场变革的潮流中,电池用中国的了,下个阶段,是不是得轮到欧洲用更多的中国车了呢?让我们翘首以待,那一天,真的会远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