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站在一间生产车间门口,看着一排刚喷好油漆的新车缓缓通过传送带,大抵能体会到什么叫“期待中的科技浪潮”。空气沉闷,工人忙碌,小小的红灯忽明忽暗,每一次机械臂下落,都是铁与梦想交织的声音。生产节奏只会越来越快,订单数字像楼下食堂的队伍一样,膨胀到让人恍惚。北汽蓝谷,正处在这样的节点上:订单火热、产线奔命、财报数字总算不再全是负数,一切看上去都那么——鼓舞人心。
但如果查一查公司的财报,你可能会疑惑:“高歌猛进怎么还在亏钱?”如果我是财务部里那台掉漆的计算器,估计每个月都要长叹一声,琢磨着什么时候能不用再打负号。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依旧是亏损9.35亿,扣非净利润亏9.61亿。但别着急,别急着给北汽蓝谷贴“扶不起”标签。不信的话,你看看那连续三季度营收增长、毛利率终于转正的报表,至少让人有点“苦尽甘来”的味道。
其实,北汽蓝谷的故事,像极了现实主义警匪片吃不饱饭的主角:主角很拼很努力,但生活就是不肯立刻还他一身轻。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53.84亿元,同比大涨56.69%;亏损依然在,但已经收窄了二成多。关键指标一组组公布,像法医赶场子,验尸验到天荒地老,但总算见到“回血”的迹象。
中国新能源车市,从来不是温床,倒更像擂台。谁都明白体力和脑力都得配齐,光靠“吆喝”不灵。蓝谷之所以在死磕研发,前三季度投入达到15.73亿元,同比涨43.3%,真不是钱太多。研发像警察熬夜做笔录,短期看累得慌,长远看不做就真挺尸。同样,和华为、小马智行搭伙,是警队拉上数据专家搞跨部门协作,一出手就得奔着全链路智能化去。于是极狐“高端市场突围”、享界“主流市场破圈”,搭科技东风,才有靠近盈利的资格。
当然,数据好看不能光靠“扛把子”级产品背着走。极狐T1、享界S9T一前一后上市,三万五千台、一万台的订单,像法医桌上的新证据:既有份量,也有看头。产线满负荷,假期不歇,提醒我们,甚至连工厂的食堂阿姨最近都觉得忙得喘不过气。据说节后平均下线台数提升25%+,生产节拍快得比验尸报告都出得早。
故事讲到这,难免有人想起“三年跃升之首战”口号。其实想想也搞笑:喊口号谁不会,关键是谁真的“活着认账”。北汽蓝谷这盘棋,下得挺讲究四个狠招:“新车拓路、保供必达、营销提速、经营强化”。要我说,这话和警察夜巡时喊的“防火防盗防事故”一样,讲原则都好听,落实得怎么样,数字最诚实。
新能源车市里,“扭亏转盈”跟拆案一样,证据要链上,过程不怕反复。北汽蓝谷的转机,证据确实不少:毛利率转正、研发不断加码、销量新高、产能爬坡、一众科技公司抱团取暖。只是,每一个“拐点”,都是一枪一弹打到最后才知道能不能活着出来。
有段子手喜欢说,“中国新能源车市的唯一不变,就是比赛还没分胜负。”新产品、双品牌、明星合作、智能驾驶……大潮里能碰上一轮风口已经不错,能守到盈利还得看谁耐熬。今年政策的“购置税翘尾”又给了把火,却也提前消耗了点明年的需求。真像法医碰上流行病,一时忙是忙,事后还是得把证据摆明——谁是真玩家,谁是追热点的“过客”,拭目以待。
说到这里,难免得自嘲一下职业习惯。我们这行看惯了数字冷冰冰,深知“扭亏为盈”跟尸体复活一样,不是你抬手写个结论它就能跳起来走路。有人感慨北汽蓝谷“扭亏可期”,我更愿意说,这是科技背后的逻辑自洽——拼产品、抢技术、硬研发、强合作,最终才能等来那个“拐点”的一线生机。
不过也别太乐观。“极狐阿尔法T5下线300台L4自动驾驶,城区高速一体化NOA”这些黑科技秀得确实亮眼,但自动驾驶这碗饭,能消化的胃不多;合作伙伴固然顶级,但中国的自动驾驶政策和实际市场距离吃到红利还有个不短的长廊。现在拼凑上这些高阶卖点,多少有点像给法医装备新仪器:用着是香,但案子没破,群众还是只看个热闹。
最后,问题得抛给各位:“在亏损持续收窄、科技投入加速、市场扩容、智能化竞速的多重拉扯下,北汽蓝谷的这次‘晨光’,是真正的黎明,还是走夜路时不小心撞见的灯泡?”证据已经摆上了法医台面,下一步定性,或许还得市场和时间给出最终解剖意见。你我他,作为见证者,能否在喧嚣中看出这起“扭亏案”的真相?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