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细咂摸咂摸,就有点意思了。一边是比亚迪铆足了劲儿冲销量,那架势简直是“卷生卷死”,另一边吉利却不动声色地把钱揣进兜里,论起盈利能力,比亚迪还得靠边站。2025年一季度车企财报一亮相,这俩领头羊的境遇,活脱脱像期末大考:有人拿了高分,到头来奖学金落空;有人看似平平无奇,实则闷声发大财,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比亚迪卖了足足一百万辆,同比增长将近六成,这数据搁谁听了都得倒吸一口凉气。再瞅瞅那市场占有率,新能源乘用车这一块,它硬生生啃下了近三成。这说明啥?说明大伙儿对电车的接受度是噌噌往上涨,比亚迪也算是踩准了风口。不过,话又说回来,销量高可不等于利润高。
吉利那边呢,销量“区区”七十万辆,跟比亚迪比起来,是逊色了那么一丢丢,可人家吸金能力那叫一个杠杠的!预计归母净利润,会计政策变更之前,最高能摸到一百二十三亿,同比增长接近七百个百分点。这是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跑量”和“提价”之间的鸿沟啊。有人嘀咕,吉利这利润里头是不是藏着“猫腻”,毕竟极氪和领克搞战略整合,账面上多了六十四点七亿的进项。这话也算靠谱,但也侧面印证了吉利在运筹帷幄上的确有两把刷子。
上汽集团这盘棋下得也挺精妙,销量、营收、利润,三个关键指标全都蹭蹭往上走。这背后藏着啥玄机?是改革。自2024年末发轫,上汽就在内部大刀阔斧地搞改革,优化产品结构,拓展销售渠道,精打细算地降本增效。这又说明啥?说明大船掉头难,但只要方向盘握对了,也能稳住阵脚。
当然,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春风得意,就有人愁眉苦脸。长城汽车和广汽集团,日子就过得不那么舒坦了。长城汽车销量下挫,利润直接“拦腰斩断”,广汽集团更是“由盈转亏”,惨兮兮的。为啥会这样?因为燃油车时代攒下的老本,在新能源这股浪潮的冲击下,有点招架不住了。长城汽车的新能源转型之路,瞧着走得磕磕绊绊,哈弗、欧拉、坦克,除了皮卡还算能打,其他品牌销量都像坐了滑梯。广汽集团在新能源这块,也缺一款能一锤定音的爆款车型。
赛力斯和长安汽车,这对难兄难弟也挺有意思,属于“不增收但增利”。赛力斯销量跌得最狠,但净利润反而逆势上扬,涨了二百四十点六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问界品牌走高端路线,以及问界M9长期霸榜五十万以上价格区间的销量冠军。长安汽车营收缩水,但净利润却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十六点八一。这说明长安在抠门省钱上,还是有一套的。
体量最小的北汽蓝谷,销量和营收的同比增长幅度最大,但依旧摆脱不了亏损的命运。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大幅攀升,抵消了营收增长带来的红利。这警示我们啥?说明砸钱换增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单从这几家车企的一季报,就能窥见中国车市的“冰火两重天”。比亚迪代表了“量”的碾压,吉利代表了“质”的飞跃,上汽代表了“稳”的价值,长城和广汽代表了“转型”的阵痛,赛力斯和长安代表了“结构性调整”的可能性,北汽蓝谷则代表了“规模效应”所面临的挑战。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原因归咎于“新能源转型”时,是不是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因素?比如,品牌定位是否清晰、技术积累是否扎实、成本控制是否有效、市场营销是否精准,等等等等。
有人说,这是“新势力”和“老牌车企”之间的对垒。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不同发展路径的殊死较量。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只有不断顺应市场变化,才能在这场游戏中存活下去。
车企财报,绝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游戏,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它既折射出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也映射出企业转型求生的步履维艰。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下,二季度车市或许会迎来一波小阳春。但归根结底,谁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还得看谁能真正挠到消费者的痒处,赢得他们的芳心。
就像开头说的那样,有人高分低奖,有人闷声发财。这就像车企一样,销量高固然重要,但能不能把销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这讲述的不仅仅是“卖车”的故事,更是“生财有道”的真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