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聊小鹏P7的上市,要不要先拍个桌子,问一句——这是不是车圈最近最炸裂的一件事?
真别说,21.98万元起的价格一出来,朋友圈差点没被刷爆,老司机们一个个都在算,空气悬架、CDC、800V电池、图灵AI芯片,跟家里楼下一辆五米长的大沙发比,配置不是一个档次。
你回头想想,过去这几年,造车新势力的日子其实挺苦逼,谁不是拼了命抢市场,费用烧得跟油桶似的。
但这次小鹏P7,真有点“偏要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你来一下”的意思。
开局就这么猛,谁不想快问一句:为啥能这么便宜?
大家现场堵住何小鹏,追着问他是不是吃了豹子胆。
这家伙大气,说没那么简单,开会都能开到天亮。
一边考虑毛利率,一边顾虑技术和颜值质量,各种权衡,还得盯紧市场环境。
说到这里你不得不感叹,老何这份纠结,还真不是哪个大厂老板随便能有。
他明着说,别看发布会现场很热闹,定价之前他们内部开了不只一次激战会议。
有人咬牙要走规模,有人非得图利润。
瞬间你就明白了,哪儿有一锤定音,分分钟都是利益和理想正面杠。
细品,他其实留言暗示了,这价可不是随心所欲,改起来费老劲。
如果往年就发P7,结果这次根本没5C电池,也没图灵芯片,怎么算都不值。
说白了,有决策失误,也挺庆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生就是这样,造车也是这样。
去年要是早上市,现在可能少掉一堆高科技配置。
你说这要是网上段子手编,都得说是“剧情反转,命运掉头”,还不如现实来得真实精彩。
气氛烘托好,你突然又想继续深挖,到底这价格背后藏了啥狠货。
何小鹏自己就坦白了,20万的燃油车,成本其实低得可怜。
但新能源不一样,光三电系统成本直接干掉小半壁江山,钱白花出去一大把。
前几年新造车企业全都在大吐血,活得忒惨。这话说得一点不夸张。
但他又补一句,三电系统公司都活得风生水起,造整车的反而天天喊痛。
这话币圈某位网红听了都想转去开电池厂,你看逻辑多成型。
这背后其实是行业里一条没人说穿的暗线。
至于新P7那么便宜,Nick这个产品负责人也说了。
就是让用户掏的每一毛钱都能砸在配置上,买得明明白白,花得值值当当。
你想啊,消费升级,用户的期望越来越高,小鹏这一出,真的有点要破局的劲头。
发布会仅仅7分钟就定了10000辆,这速度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都要服气。
谁家新车上市还有这么猛的开场。
你脑子里冒出一堆问号——这销量目标要冲向哪?
Nick说了,咱心里有杆称,但没给死指标。
目标嘛,肯定是冲前几,不做个图腾还不乐意。
整个纯电轿车领域,他想杀进前三,现在看前两分别是小米SU7和特斯拉Model 3。
就事论事,敌人真是赛博界的两个杀器。
价格和资源都向着这个“小目标”冲,做不到前三都不好意思和股东打招呼。
老款P7用了将近两年才冲到10万辆,这次他们信心爆棚,一定要超越前代成就。
何小鹏补充一句,“守三望二”,拼三保底,瞄二冲顶。
野心打卡,你看都不藏着掖着。
说是上市即交付,下单就能很快开走,目标产能奔着前三干。
对产能也很有把握。
你要我说,这种自信其实背后是巨大压力。
制造业不是快消品,厂子一天失误,损失不是小数目。
谁家总是把交付挂在嘴边,摆明了跟用户玩真心的,不像有些品牌,说得天花乱坠,结果你等到2025还是收不到车。
这个细节,其实可以打动一大批本来犹豫的用户。
接下来你又关心他们下盘棋啥样。
何小鹏自己也说了,今年是换代大年,明后年是新产品井喷年。
下一个财报要发新产品数量,估计会让人眼前一亮,从10万到200万元都要布局。
连全尺寸SUV也要玩起来。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全线碾压的意思,整个产品线打包走高端和性价比双向射击。
他还坦白了——没人是常青树,造车新势力最近三年全都在死磕,谁都不敢说“我能躺着赚钱”。
他们自己短板一堆,成天摆烂自我埋头补。
又得找弱项、又得拉长线。
怎么说,这波节奏挺实在。
可你琢磨到这里,又想回到根本——造车到底图啥?
何小鹏挺会讲:说造车像跑马拉松,又像打泰拳。
没哪个环节可以放松警惕,随时有对手在背后放冷箭。
做互联网那会儿还能偷懒两下,现在当厂长哪敢走神?
天然壁垒一道接一道,从网络效应、生态效应,到抢首发效应,步步惊心。
造车不是开心事,这话真有点苦中作乐。
还说劝雷军造车,2017年就商量过。
那时候就觉得,小米有互联网软件和硬件的底子,反正就是天生该造车。
你说现在小米SU7横空出世,谁还敢说造车有啥门槛?
这一层,其实也是行业里基因打法转型的缩影。
倒回来看,小鹏P7摆出的这盘棋,不仅仅是打产品战,更是试探行业底线。
价格这一刀劈下去,原本高高在上的中大型轿车市场都开始抖一抖。
你会发现,不止小鹏,各大品牌都在憋着,不敢随便动价,更怕随意加配置砸成本。
市场这年头,不是谁都敢投降,也不是谁都当得了赢家。
小鹏今年的“换代大爆发”,就像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兴奋剂。
说到底,车市厮杀已多年,但大多数玩家活得还挺不容易。
除了车本身,还要天天算短板、琢磨人心、跟资本打太极。
一边对用户真心实意,一边又得给投资人画饼,这戏码每年都得上演。
厂长们一边打鸡血,一边又怕半路被裁员。
这种生活,谁真的开心?
你不是没见过造车人深夜吃泡面、焦头烂额,朋友圈里发个“完蛋,头秃了”的段子自嘲。
而市场又没啥同情心,谁跌倒了都有人在欢呼。
所以何小鹏说得没错——造车真的不是开心事,有时候甚至有点像“被生活调教”,但你不拼就得出局。
到这里,看似说了半天,但想明白一件事——小鹏P7这场仗,不只是价格战,也是品牌力、技术力、渠道力的混合三重奏。
你要问,真相是什么?
那就是:谁敢在不确定里下注,谁就能在未来抢一席之地。
在操场上撒点野,哪怕失败也比没冲过强。
21.98万元只是开端,后边谁能坐稳座次,还看谁胆子大、心够稳。
而在这个牌桌上,“做车不是开心事”,确实是所有新势力老板们每天都在默念的生存咒语。
可能你会觉得,造车人都挺苦,但市场毕竟残酷。
这场博弈里,没有真赢家,只有下一步的可能。
说完这些,其实更想问大家一句:你觉得,下一波车市爆点,会是谁家挑头?或者说,花21.98万买个智能豪华中大型电车,你真的会心动吗?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