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和本田合并的新闻那天,我正刷着手机,弹窗蹦出来,满屏都是“日系复兴”的大字标题。
第一反应?
像极了两个老朋友久别重逢,手一拉,合照一拍,旁人热泪盈眶。
可细想,情绪还没酝酿到位,脑子已经飘到2010年——富士通和东芝合并手机那一幕。
场面当时多热闹,像给日本制造业打了针强心剂,最后呢?
日本手机,连自己家院子都守不住。
说句实话,关注日产和本田的合并,根本不是为了看热闹,更多是一种“这剧情我见过”的熟悉感。
日本制造业的高光时刻,真不是段子——那时候的家电、汽车、芯片、造船,像开挂一样,电视广告都透着不可一世的底气。
大企业全产业链一条龙,自己能干的绝不外包。
那会儿的日本,工业味儿比关东煮还浓。
但日子一长,风向说变就变。
九十年代后,技术马拉松变成接力赛,供应链全球化,讲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日本还舍不得手里的那碗“大锅饭”。
西方企业都在拉外援,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日本却还自己琢磨。
你说是坚持,别人看就是固执。
慢慢地,芯片全球市占率从70%掉到8%,比秋天落叶还直接。
面板、造船呢?
合并一波,数据更扎眼:2019年日本造船全球份额只剩2.8%。
合并,像是一种仪式感,结果其实就是一起下台。
你说日产和本田这波能有奇迹?
我宁愿相信会下蛤蟆雨。
市场不是靠情怀拉票的地方,尤其是新能源和智能化潮水涌来的时候。
比亚迪、特斯拉、蔚来这些新面孔,已经在欧洲街头混得风生水起,丰田、本田还在纠结油电混动。
日系车的“省油耐用”早不是杀手锏了,就像你拿诺基亚去拼iPhone,结局不用剧透。
合并表面看像大象起舞,实则可能是被困兽最后的挣扎。
你要真觉得两家一起能跑得更快,不妨翻翻历史。
合并也许是自救,可真能翻身的案例,少得像彩票一等奖。
日系车的基因里的确有那股子倔强,但再倔强,市场也不会给你温柔以待。
全球汽车产业现在拼的是速度和创新,你慢半拍,连转身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热搜下边评论区倒是五花八门。
有人说“英雄惜英雄”,也有人调侃“抱团养老”。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合并这种操作,能不能真带来什么质变,谁都没底。
正如NBA球星组团冲冠,场面好看,结果未必如意。
你见过多少“抱团”最后变成“抱怨”的?
再讲点行业里的冷数据。
日本GDP这十年直接少了2万亿美元。
家电、手机、面板、轨道交通这些原来风头正劲的领域,几乎都被中国制造接管。
家里过去还觉得日货是高端,现在逛商场,国产品牌比比皆是。
合并有时候只是拖延时间罢了,没法扭转风潮。
还有个细节,大家常忽略:日系汽车不仅仅是个产业,它扛着国家的就业和社会稳定。
若是汽车跟手机、面板一样一泻千里,冲击可不是一两家企业能兜住的。
工厂流水线、供应链上下游、甚至是日本人的城市生活节奏,都和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果合并成了“最后一搏”,那后果真不是一句“再努力”能带过。
网络上总有人爱拿中国车企和日本车企对比。
中国的研发、渠道、智能化玩得飞起,日系还在原地打转。
你要说日系车没有技术?
那肯定冤枉。
只是时代变了,赛道变了,观众口味也变了。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放在今天的智能汽车市场,怎么说呢,有点像用手磨咖啡壶跟你拼速溶咖啡销量。
每次产业大新闻后,都会有人站出来喊“信仰还在”,但看多了就有点疲惫。
评论区有个网友留言:“日系车现在像极了家里那台老电视机,开机有怀旧感,换台就卡壳。”
这话不算狠,却很准。
偶尔想想,日产和本田,合并像不像一场老朋友的聚会?
桌上摆着老照片,聊着当年风光,谁都不愿提明天的账单。
合并过后,日系车能不能逆袭,真是个天大的问号。
谁要是敢打包票,估计连自己都不信。
所以说,喝完这杯“复兴鸡汤”,不如来点现实的辣味。
你觉得日产本田这出戏,是逆风翻盘还是临别一抱?
欢迎来评论区聊聊,讲讲你那点小心思。
说不准,下一个爆点就藏在你留言里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