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车市厮杀正酣的2025年,小米汽车的销售数据始终牵动着市场神经。继4月交付超2.8万台后,小米汽车宣布全年目标从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展现出互联网企业特有的扩张野心。但面对15万辆待交付订单和产能爬坡压力,这场看似顺利的"速度与激情"背后,实则暗藏多重博弈。
一、产能扩张背后的交付困局
数据显示,小米SU7上市11个月累计订单突破32万辆,但实际交付仅18万辆,交付率不足60%。这暴露出小米汽车"爆单不爆产"的尴尬现状。尽管亦庄二期工厂即将投产,但新产线良品率提升、供应链磨合仍需时间,预计三季度才能形成有效产能。这意味着至少在未来三个月内,交付延迟仍可能持续消耗用户耐心。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交付即口碑"时代。理想、蔚来等品牌都曾因交付问题引发用户维权,小米必须警惕"订单泡沫"破裂风险。尤其是SU7 Ultra双风舱版等高配车型的交付节奏,将直接影响品牌溢价能力。
二、产品矩阵单薄埋藏隐忧
虽然小米YU7 SUV即将上市,但相比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宋PLUS等月销过万的竞品,新玩家想要突围难度倍增。目前小米在售车型仅SU7一款,产品线单薄导致抗风险能力较弱。当主力车型遭遇市场波动时,缺乏缓冲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SU7的高速续航实测成绩(643km)虽处行业前列,但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量产、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的背景下,续航竞争已进入"边际效益递减"阶段。如何构建智能化差异优势,或是小米亟待突破的课题。
三、互联网基因的双刃剑效应
小米将手机行业的"饥饿营销"移植到汽车领域,初期确实制造了市场热度。但汽车作为低频高价消费品,用户对等待的容忍度远低于手机。当"米粉"转化为"车迷",品牌忠诚度面临更严苛的考验。
不过小米的互联网优势不容小觑:通过用户社区实时反馈改进产品、利用生态链构建车家互联场景,这些都可能成为差异化竞争筹码。雷军直播实测续航的营销打法,也展现出互联网企业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
35万辆目标的三重考验
要实现全年35万辆目标,小米需要跨越三重关卡:6月底前将月产能稳定在3.5万辆以上、YU7上市首月交付破万、维持SU7在20-30万元市场的占有率。考虑到新能源车市价格战持续升级,小米既要保证交付速度,又要守住毛利率红线,这场硬仗的难度远超手机战场。
从积极角度看,若二期工厂如期达产,配合YU7上市形成产品组合拳,小米全年交付35万辆并非天方夜谭。但汽车产业的复杂性在于,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于跨界造车的小米而言,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