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客运站正在消失,从人满为患到频频关闭,你有多久没去过了?

曾是跨城出行 “刚需选择” 的汽车客运站,近年正从 “人满为患” 走向 “频频关闭”,多地出现客运站缩减班次、拆除或转型的情况。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而是高铁普及、私家车增多、网约车崛起共同冲击的结果,也折射出国内交通格局的深度重构。

汽车客运站正在消失,从人满为患到频频关闭,你有多久没去过了?-有驾

一、汽车客运站 “失宠” 的 3 个核心原因

汽车客运站的衰落,本质是传统交通方式难以适配现代出行需求,被更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逐步替代。

高铁成 “跨城首选”,精准打击客运站核心客群

过去,汽车客运站主要服务 “中短途跨城出行”(如跨省 300 公里内、省内城市间),但高铁的普及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

速度上,高铁时速 200-350 公里,比长途汽车快 2-3 倍(如广州到深圳,高铁 30 分钟,汽车 2.5 小时);

汽车客运站正在消失,从人满为患到频频关闭,你有多久没去过了?-有驾

体验上,高铁座位舒适、有空调、无颠簸,远优于长途汽车的拥挤与疲劳;

覆盖上,截至 2024 年,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 4.5 万公里,多数地级市已通高铁,直接分流了客运站的核心客群 —— 商务出行、探亲、学生群体几乎全部转向高铁,客运站仅剩 “偏远地区短途出行” 需求。

私家车与网约车普及,瓦解 “短途出行” 基本盘

对 “市内到县城”“县城到乡镇” 的短途出行,私家车和网约车已成为主流:

私家车保有量激增(2024 年全国超 3.8 亿辆),家庭自驾跨城更灵活,无需受客运站班次、路线限制;

汽车客运站正在消失,从人满为患到频频关闭,你有多久没去过了?-有驾

网约车(如滴滴、高德打车)可实现 “门到门” 服务,比 “去客运站坐车 + 到站再转车” 更便捷,尤其对携带行李的乘客,吸引力远超传统客运。

两者叠加,让客运站的短途客源持续流失,部分乡镇客运站甚至出现 “一天仅 1-2 班次,上座率不足 10%” 的情况。

运营成本高、服务僵化,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汽车客运站多为国企运营,存在 “成本高、效率低、服务单一” 的问题:

汽车客运站正在消失,从人满为患到频频关闭,你有多久没去过了?-有驾

成本上,客运站需承担场地租金、车辆维护、人工工资等固定支出,而客流量下降导致营收锐减,不少客运站陷入 “入不敷出” 的困境;

服务上,多数客运站仍沿用 “固定班次、固定路线” 模式,无法像网约车一样灵活调整,且站内设施老旧(如候车椅破损、餐饮选择少),体验远不如高铁站、机场,进一步劝退乘客。

二、消失的客运站:部分关闭,部分转型求生存

汽车客运站正在消失,从人满为患到频频关闭,你有多久没去过了?-有驾

面对困境,各地汽车客运站并非 “一刀切” 关闭,而是出现两种不同走向,试图在新交通格局中找到位置。

直接关闭或合并:淘汰低效站点

对客流量持续低迷、位置偏远的客运站,多地选择直接关闭或合并:如 2023 年北京关闭木樨园长途汽车站,2024 年上海合并 3 个郊区客运站,将资源集中到仍有需求的核心站点,减少浪费。

转型 “综合服务体”:拓展新功能

部分客运站利用自身场地优势,转型为 “交通 + 商业 + 物流” 的综合空间:

汽车客运站正在消失,从人满为患到频频关闭,你有多久没去过了?-有驾

交通方面,保留少量短途客运班次,同时接入城市公交、网约车停靠点,成为 “短途交通枢纽”;

商业方面,将候车大厅改造为超市、餐饮区、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周边居民;

物流方面,利用长途车辆资源,开展 “客货邮” 一体化服务,帮乡镇居民收发快递,弥补农村物流短板。

汽车客运站正在消失,从人满为患到频频关闭,你有多久没去过了?-有驾

三、回忆与现实:客运站的 “消失” 是交通进步的必然

对很多人来说,汽车客运站承载着童年 “坐长途车去外婆家”“第一次离家上学” 的回忆 —— 站内的泡面味、检票口的广播、车辆启动时的轰鸣声,都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但从交通发展规律来看,客运站的衰落是 “效率替代” 的必然:更快速的高铁、更灵活的私家车、更便捷的网约车,本质是满足了人们对 “更快、更舒适、更灵活” 出行的需求。

汽车客运站正在消失,从人满为患到频频关闭,你有多久没去过了?-有驾

如今,偶尔在偏远县城或乡镇,仍能看到运营的汽车客运站,它们依旧服务着那些高铁未覆盖、暂无私家车的群体,发挥着 “最后一公里” 的作用。而多数城市的客运站,正逐渐从 “出行必需品” 变为 “时代回忆”,成为国内交通从 “够用” 向 “好用” 升级的缩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