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级车市场的竞争,可以说是刀刀见血,尤其咱们国产新能源车一上来,价格体系全乱了。别看德系的迈腾、帕萨特,日系的雅阁、天籁、凯美瑞老面孔卖得不错,但压力山大是肯定的。连美系那些君越、蒙迪欧,其实力不俗,却也只能算表现平平。
想当年,中级车那可是“高大上”的代名词,空间大,开出去有面子。现在呢?新能源车把价格打下来了,中级车不得不跟着往下走。于是,丰田也扛不住了,那个曾经觉得比凯美瑞还矜贵的亚洲龙,如今也得低头。
说它“厚道”?不如说是市场逼的。亚洲龙指导价挂着17.88万到25.68万,看着唬人。可现在,终端优惠动辄3万多,起步价硬生生砸到了14万多。这哪是厚道,分明是生存策略下的必然。
可别说,这招还真管用。价格一下来,销量数据立马有了起色。最近几个月,亚洲龙月销量噌噌地往上涨,先是11729辆,接着11064辆,最新数据直接飙到13160辆。
一下冲进了同级销量榜的前十。这组数字,与其说是亚洲龙产品力突然爆棚,不如说是这14万多的起步价,让它在消费者眼里突然变得“香”了起来,有了性价比可言。
毕竟车身尺寸摆在那里,将近5米的车长(准确说是4.99米),1.85米的车宽,还有2.87米的轴距。体型上,它绝对是个标准的中级车,看上去就挺大气修长。
这么大的车,空间自然是优势。坐在里面,身高1.75米的乘客,前后排头部和腿部都有挺充裕的空间余量,腿部甚至能翘个二郎腿。虽然地板中间隆起有点高,但短途坐三个人也还凑合。
只是这外观设计,虽然新款努力提颜值,但总感觉有点用力过猛或者说分裂?比如那个大嘴中网,2.0L和混动版用的是点断式格栅,看着稳重。2.5L混动版就换成网状,想走运动风。
大灯是挺犀利的,有点雷克萨斯的意思。可再看侧面,修长的身段没问题,腰线也搭调。但低配车型那可怜的17英寸轮圈,往这么大的车身上一套,瞬间感觉有点掉档次。
车尾倒还算有点层次感,贯穿式尾灯是流行元素,英文标识挺醒目。排气管是隐藏式的,符合当下简洁的设计趋势。总体看,颜值嘛,在同级里算不上惊艳,但也不丑,属于那种老少咸宜的类型。
内饰嘛,丰田的风格向来是居家实用,亚洲龙也不例外。中间一块12.3英寸的屏幕,半悬浮设计。里面用的是骁龙8155P芯片,配上12GB内存和128GB存储。
流畅度比老丰田强太多,操作逻辑也符合主流习惯。但要说跟国产新能源车那种丝滑、各种花哨功能比,还是有差距,毕竟是燃油车体系下的产物。
安全配置上,L2级驾驶辅助是全系标配,这在这个价位和级别里算是拿得出手的。实际开起来,这套系统确实能帮上忙,遇到紧急情况会警报甚至主动刹车。
跑高速或者堵车时,用起来能减轻不少驾驶负担,提高安全性。可以说,这部分配置是它能吸引一部分注重安全的消费者的点。
动力方面,亚洲龙提供了三种选择:2.0L纯燃油,以及2.0L和2.5L两套油电混动系统。这里面,2.0L混动版本似乎是想在动力和油耗之间找个平衡点。
它由一台152匹马力的2.0L发动机和113匹马力的电动机组成,系统综合功率是197匹。这个动力不算突出,但也够用。
最亮眼的是它的油耗表现,WLTC工况下百公里只要4.3升左右,这对于一台近5米长的中级车来说,绝对是省油小能手。
如果你对动力有更高要求,那2.5L混动版234匹的系统综合功率会更给力。开起来感觉动力储备更足,起步加速顺畅,高速超车也有信心。
底盘调校据说有点偏德系风格,开到120公里/小时以上也很稳。不过,隔音效果确实是亚洲龙的短板,特别是跟像君越这样的车型比,风噪路噪更容易传进来。
所以,亚洲龙如今能卖到月销过万,冲进前十,与其说是自身实力突然有了飞跃,不如说是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下,以一个“跳水”后的价格,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是一台尺寸够大、空间够用、混动够省油、配置也还行的中级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