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新能源车,选择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锂电池,关键看你的地区使用场景和用车需求,安全耐用或更长续航,各取所需,理性选择才是王道
大家好,我是小熊。最近帮朋友看车,发现一件事挺有趣。朋友发来一段对话:你说安全最重要,还是续航?我回:看你在哪儿,用车怎么说。其实谈电池,挺像两个好友的性格——一个稳重实在,一个张扬点。
还记得去年春节后,一位行业朋友随口说:这次北方冬天,磷酸铁锂就挺麻烦,有点冷启动就卡。我心里却在想:难道真是只考虑它的短板?但细想,磷酸铁锂的优点确实很明显:安全、长寿、便宜(估算,车价差可能2-4万,样本少,有偏差)。而三元锂,能量密度给足了,续航比它多不少——我估一百公里多跑个20-30%。不过会不会只是我个人体验,不能一概而论?
他还笑:你说,要是我冷天续航只剩一半,那还划算吗?要我说,差不多能接受,因为我记得前几天看某品牌官方数据,冬天续航理论上会打个折扣,极端可能达30%,估算不太准,但大致如此。现在技术不断改进,缩小这个差距应该是行业趋势(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表,磷酸铁锂的循环次数大概在3000-4000次,三元锂大概2000到3000次,表面上看长寿短点,但日常家用也足够用了。你会不会觉得:哎,要是一辆车每天跑几十公里,十年用下来,差别其实也就是几千块,花得多也看得快不快换车。
同价位的两款车中,实际驾驶体验有明显差异。开上一台配备三元锂的车,明显加速比磷酸铁锂款快(大概10%的差距,觉得不明显的话,可能我手感偏敏)。但在城市里,换挡少,开得轻松多了。你会不会因为这个快感觉得值?其实我觉得,能不能快也取决于你平时的用车节奏和心态。
我还想到个问题:你觉得电池热管理系统,到底怎么样?这就像你的空调,没用好,冬天刮风照样冷;夏天闷热难受。现在车企都拼命搞热管理系统,但我总觉得:没有一家能做到真正完美,有时多几块传感器、用点新材料,效果就差那么一点点——这个差一点点究竟值不值得为它多付钱?我也没细想过,仅仅是一个猜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用电池的成本其实也要考虑——比如拆开一块三元锂电池,其中的钴、镍、锰贵金属占了不少比重(估算,平均大概20%左右的成本)。这种贵金属价格一波三折,价格变动也会影响车企定价。所以买车时,除了看标签,可能还得考虑未来供应链的变化。
而且,选择哪一款,也得考虑到供应链的局限。国内厂家现在磷酸铁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供应也稳定。美国、日本那些大厂,倒是更早布局三元锂,产能充足,但价格始终比不上国内。身边修车的师傅跟我说,磷酸铁锂的BMS(电池管理系统)比三元锂简单得多,售后相对少出问题。
问:你觉得,未来哪个更吃香点?这个问题其实挺难的。毕竟,现在除了有限的技术革新,还要看政策、市场需求、供应链变动。比方说,政策鼓励绿色能源,新能源车势头很猛,或许未来都得看快充技术怎么样。他们这些充电桩行业的朋友说,快速充电越来越普及,电池的耐用性和充放电速度变得很关键。
我个人心里觉得:如果你在南方,常年温暖,磷酸铁锂的怕冷问题不会那么折磨你,性价比就是硬道理。再说,如果你打算买个家庭用车,追求安全、长时间耐用,那无疑它更合适。而北方的朋友,冬天不得不考虑三元锂的抗冻能力,他能在低温中略占优势。
最重要的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车企的调校。优秀的BMS可以提升任何电池的表现。就算北方用三元锂,只要热管理优秀,冬天也能温暖如春。这点,有没有觉得挺玄学的?
我一朋友销售经常跟我说:大部分用户其实都没想明白,买车除了续航和安全,还得看用车场景。平时每天在城里绕绕,充电便利,磷酸铁锂已经够用。长途出行,三元锂能少充几次。有人抱怨充电不方便,我心里想:难不成以前开油车,出远门就得备油箱才算合理?
这让我想到个问题:你们会不会觉得,电池种类其实也像药方,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偏偏买车时还得一知半解的自己琢磨?我知道,有些车虽然标注纯电,但实际上续航差异巨大(估算,差异在10%-20%之间,体感偏大),真要拿来比较,还是得自己试试,不能光看参数。
说了这么多,忽然想到:你会不会觉得,电池的质感其实很难用简单的硬指标衡量?有的车看起来配置一样,但用细节证明它的耐用,比如手感的隔热材料、座椅的支撑性、或者电池仓的密封处理。
我自己也经常纠结:买车除了技术指标外,心里的安心感才是真的值钱。你相信品牌、相信厂家的技术,就像相信家里的厨师,做的菜是不是更放心一些。
到现在我还在犹豫,这个选择是不是太个人偏好了?买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找一个伴。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而我,也不知道,这个伴会不会在某个极端环境里,真正考验出它的性格来——
这里面,背后隐藏的是场景匹配的问题——但我更好奇的是,你心中的理想伴侣长什么样?这点,我得回去想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