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200km电动踏板,高价成绊脚石,为何无人问津?

咱们今天来聊个事儿,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您能想象吗,有一款电动小踏板车,性能参数可以说是顶配了,续航里程号称能跑200公里,这都快赶上一些早期的微型电动汽车了。

可就是这么一款看起来几乎完美的产品,最后不仅没卖出去几台,还硬生生把自己背后的公司给拖垮了,落得个破产清算的下场。

续航200km电动踏板,高价成绊脚石,为何无人问津?-有驾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产品太超前,还是老板太理想化?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好好剖析一下这辆来自法国的Red Electric E125电动车,看看这出“叫好不叫座”的悲剧,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款Red Electric E125从产品本身来看,确实有两把刷子。

法国这家初创公司在设计这款车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打造一款性能强悍、没有续航焦虑的城市通勤利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在动力方面,这辆车装了一台功率高达11千瓦的电机。

这是什么概念呢?

咱们国内马路上跑的很多125cc排量的燃油摩托车,功率一般也就7、8千瓦的样子。

更厉害的是它的扭矩,官方数据说轮上扭矩能达到560牛·米,这个数字让很多家用汽车都自愧不如。

反映在实际驾驶上,就是提速特别快,从静止加速到时速50公里只需要3.4秒,在城市里等红绿灯,起步那一下能轻松甩开大部分汽车。

续航200km电动踏板,高价成绊脚石,为何无人问津?-有驾

而且它的最高时速能达到120公里,偶尔上个城市快速路也完全没问题。

解决了“跑得快”的问题,接下来就是电动车用户最关心的“跑得远”了。

这家法国公司的做法简单又直接,那就是堆电池。

他们在这辆小小的踏板车身里,想方设法塞进了整整四块三星提供的大容量锂电池,总电量加起来有9.6千瓦时。

咱们可以做个对比,国产神车五菱宏光MINIEV的入门版,电池容量也就9.2千瓦时。

也就是说,这辆两轮电动车的电池容量,比一辆四轮电动汽车还要大。

这么大的电池,带来的续航自然就非常可观,官方宣称在实际使用中可以轻松达到200公里的续航里程。

对于绝大多数城市用户来说,这个续航水平意味着可以一周甚至更久才充一次电,彻底告别了每天回家找充电桩的烦恼。

除了性能和续航这两大核心亮点,Red Electric E125在其他配置上也是毫不含糊,完全是按照高端产品的标准来打造的。

它用了14英寸的轮胎,比一般小踏板的轮胎要大,这样跑起来更稳当。

刹车系统是前后双碟刹,还配备了ABS防抱死系统,安全性有了保障。

续航200km电动踏板,高价成绊脚石,为何无人问津?-有驾

车头那块7英寸的全彩液晶仪表盘,看起来科技感十足,不仅能显示各种车辆信息,还能联网、连接手机APP,实现导航、车辆状态监控等功能。

另外,像是GPS防盗定位、用NFC卡片刷卡启动车辆这些时髦的功能也都有。

甚至还有一个特别贴心的安全设计,就是当车辆检测到发生碰撞或摔倒时,会自动向预设的紧急联系人发送求救信息。

可以说,从纸面上的参数和配置来看,这辆车几乎是无可挑剔的,把它称作电动踏板界的“天花板”也不为过。

然而,当这款看似完美的产品公布价格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它的上市价格是8990欧元。

按照当时的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7万6千块钱。

7万6千块,这个价格在国内,我们已经可以买到一辆相当不错的国产家用轿车了,比如比亚迪的海豚或者秦PLUS,能遮风挡雨,能坐一家人,实用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就算我们考虑到欧洲的物价水平和制造成本,电动车普遍比国内贵,但这个价格在当地市场也同样显得格格不入。

在欧洲,花一半的钱,就能买到一辆本田、雅马哈这些国际大品牌的125cc燃油踏板车,技术成熟,维修保养也方便。

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本账,我只是想买个上下班代步的工具,为什么要花接近一辆汽车的钱,去买一辆两轮车呢?

续航200km电动踏板,高价成绊脚石,为何无人问津?-有驾

就算它性能再好,续航再长,它终究也只是一个踏板车,夏天晒,冬天冷,下雨还得穿雨衣。

这就暴露了Red Electric公司一个致命的战略失误:他们对市场和消费者的理解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他们可能过于沉浸在打造一款“技术上完美”的产品,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产品的价值需要与价格相匹配。

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把所有最好的技术、最高的配置都堆砌到一辆车上,消费者就理所当然地会为此买单。

但现实是,绝大多数消费者在购物时都是理性的,他们追求的是“性价比”,是在自己预算范围内买到最合适、最够用的产品。

Red Electric E125的目标客户定位非常模糊,对于普通通勤族来说,它太贵了;而对于那些追求驾驶乐趣和高端体验的发烧友来说,他们可能会去选择更纯粹的电动摩托车,而不是一辆外形普通的踏板车。

最终,这款车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被市场无情地抛弃了。

反观我们中国的电动车产业,无论是两轮的雅迪、爱玛、小牛,还是四轮的比亚迪、蔚来、小鹏,它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刻理解了“成本控制”和“市场定位”的重要性。

中国企业更擅长在性能、配置和价格之间寻找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它们会深入研究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把成本花在刀刃上,去掉那些华而不实、用户感知不强的功能,从而在保证核心体验的同时,给出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价格。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尊重。

Red Electric E125的失败,就像一个警钟,它告诉所有后来者: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脱离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和消费者的购买能力,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

一个产品,无论参数多么亮眼,最终还是要能走进千家万户,被普通人所使用,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