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Ariya停产,资源转投Leaf,2026年推廉价电动车

最近,汽车圈里传出一个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消息。

日本汽车巨头日产公司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他们将在2026年暂停在美国市场生产和销售旗下的纯电动SUV——Ariya(中文名叫艾睿雅)。

这事儿奇怪就奇怪在,Ariya目前可是日产在美国卖得最好的一款电动车,正处在销量上升期,怎么突然就要被“打入冷宫”了呢?

日产Ariya停产,资源转投Leaf,2026年推廉价电动车-有驾

日产官方给出的解释是,他们要把省下来的资源,全部投入到一款全新的、价格更亲民的2026款Leaf(聆风)电动车上。

这番操作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一家公司为什么要放弃一款正在热销的明星产品,转而去押宝一个还没上市的新车型?

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商业考量,我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来看看日产自己是怎么说的。

根据日产发言人的官方声明,他们暂停2026款Ariya在美国的生产,是为了集中力量,支持全新2026款Leaf的推出。

他们还放出豪言,说这款新Leaf上市后,起售价将是全美国所有在售新电动车里最低的。

这个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价格上做到极致。

日产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在买车时,不再一味追求高端和豪华,而是更看重实用性和经济性,说白了就是想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车。

所以,日产打算用一款“价格屠夫”级别的Leaf,来抢占这部分注重性价比的家庭用户市场。

这个理由听上去似乎很合理,顺应市场潮流,调整产品策略,是企业经营的常态。

日产Ariya停产,资源转投Leaf,2026年推廉价电动车-有驾

但是,只要我们稍微看一下销售数据,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就在今年上半年,Ariya在美国一共交付了11,619辆,是日产电动车家族当之无愧的销量冠军,和去年同期相比,销量增长了24.3%,势头正猛。

而作为对比,即将被全力扶持的Leaf,上半年只卖了3,925辆,虽然也实现了28%的同比增长,但总销量连Ariya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这就好比一个班级里,老师突然决定不再重点培养成绩最好的优等生,反而要把所有资源都给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这无论如何都让人觉得不合常理。

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产品被按下暂停键,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更现实的无奈。

这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美国的一项政策。

这项政策叫做《通胀削减法案》(IRA),听名字像是管经济的,但里面有一条规定对电动车市场影响巨大。

该法案规定,美国消费者购买新的电动汽车,要想获得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也就是政府补贴,那么这辆车必须在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进行最终组装。

问题就出在这里,日产Ariya的生产地在日本的栃木县工厂,它是一辆纯粹的“日本进口车”。

这样一来,购买Ariya的美国消费者就拿不到那笔丰厚的政府补贴,车价一下子就比那些在美国本土生产的竞争对手贵出了好几千美元。

除了没有补贴,作为进口车,Ariya还要额外缴纳关税,这又进一步推高了它的成本。

日产Ariya停产,资源转投Leaf,2026年推廉价电动车-有驾

一来二去,Ariya在价格上就完全失去了竞争力,这对于一款并非顶级豪华品牌的车型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第二个深层原因,则和日产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有关。

根据日产最近公布的财务报告,公司在上一个财年出现了高达约5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非常紧张。

俗话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在这样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艰难时期,任何一项商业决策都必须以削减成本、提高效率为首要目标。

继续在美国市场推广一款因为产地问题而成本高昂、缺乏价格优势的Ariya,对于正在亏损的日产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

与其在一个先天不足的战场上硬耗,不如及时止损,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更有把握的项目上。

而这个更有把握的项目,就是全新的Leaf。

日产的算盘是这样打的:新款Leaf在设计之初就会严格控制成本,并且极有可能将其生产线直接放在日产位于美国的工厂。

只要实现了“美国制造”,新款Leaf就能名正言顺地享受那7500美元的政府补贴。

这样一来,它的最终售价就可以定得非常低,甚至低到足以冲击整个市场。

日产Ariya停产,资源转投Leaf,2026年推廉价电动车-有驾

这是一种典型的“田忌赛马”策略,放弃在中高端SUV市场的正面硬拼,转而利用政策优势,在入门级电动车市场开辟一条新路。

这与其说是一个主动进攻的战略,不如说是一个在巨大压力下的被动防守和无奈选择。

当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一些,从日产这一个案,看到整个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会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日产在美国市场的这一收缩举动,与中国电动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今的中国市场,可以说是全球电动车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从几万元的代步小车,到十几、二十几万的主流家用车,再到更高端的智能电动车,每一个价格区间都挤满了实力强劲的中国品牌。

中国的汽车企业不仅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更在电池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实现了快速迭代和领先。

当中国的车企能够将技术先进的车型价格一再拉低,让普通家庭也能轻松拥有的时候,像日产这样的传统汽车巨头,却还在为一款车能否拿到政府补贴而苦恼,甚至不惜砍掉自己的热销车型。

这种反差,深刻地反映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的剧变。

过去由欧美日韩传统车企主导的时代正在过去,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新势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日产在美国的这次战略调整,实际上是传统车企在面对新时代、新规则、新对手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和挣扎。

它们曾经赖以成功的庞大燃油车体系和全球化生产布局,在电动化和区域化政策壁垒的冲击下,反而成了转型的沉重包袱。

这不仅仅是日产一家公司的问题,更是许多曾经的行业巨人在时代浪潮面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位置和未来的一个缩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