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大名鼎鼎的车评人,最近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把自己的小米SU7给卖了。这还不算完,他公开撂下狠话,以后小米所有产品,他都彻底避开,碰都不碰。为啥这么决绝?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就四个字:“价值观差异”。
这事儿发生在9月11号,一石激起千层浪,汽车圈内外都炸开了锅。大家伙儿的目光,一下子全盯住了他那辆SU7,到底出了什么幺蛾子,能让一个专业人士这么上头。
他吐槽说,这车一开到颠簸路段,后排就一直响,那种声音,听着就像“小金属珠子在塑料里撞来撞去”,特别廉价,特别刺耳。从业这么多年,他见过各种车,但这种持续不断的异响,还真不多见。
更要命的是,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瞎掰,好多SU7车主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看来这异响,还真成了小米SU7的“通病”了,这下想赖都赖不掉。
卖车断交,只因异响?
要说这导火索,得回到9月10号。那天,有位SU7车主发了篇长文,详细说了自己车子异响的遭遇,还有售后处理得有多不给力,还特意@了品牌创始人。
这位车评人一看,直接转发了这文章,又把那句“不碰小米”给强调了一遍。这下好了,一个车主的个体遭遇,瞬间被他推到了聚光灯下,成了全民关注的焦点。
事情越闹越大,各种车主视频也跟着冒了出来,大家伙儿纷纷晒出自己车的异响。抱怨售后踢皮球,问题拖着不解决的声音,此起彼伏,听着都替他们着急。
这些视频和反馈,实锤了异响的普遍性,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车主们面对问题时的无奈和憋屈。那种“小金属珠撞击塑料”的杂音,听着确实不致命。
但那股子廉价感,真是让人心里“膈膜”,觉得这车品质差了一大截。这种小细节,往往最能动摇消费者对产品整体的信任。
旧账未清,新仇又添
其实,这次的“决裂”早有苗头。这车评人跟小米,之前就没少较劲。早些时候,他就吐槽过小米SU7Ultra的碳纤维机盖,觉得那空气动力学效果,纯属吹牛皮。
他还老是怼小米的营销策略,说他们老是把精力放在什么“车规级纸巾盒”这种无关痛痒的地方。核心技术和安全性能反而不怎么提,这营销方式,在他看来就是个笑话。
更让他不爽的是,有些辅助驾驶出了事故,小米也没及时公布详细数据和改进方案。他觉得这就是品牌在责任和透明度上做得不够,有点藏着掖着的意思。
据说,从他开始批评小米以后,就渐渐被排除在小米的官方活动之外了,连沟通渠道都堵死了。这梁子是越结越深,为这次的公开翻脸,早就埋下了伏笔。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车评人这么一公开表态,网上顿时分成了两派。一帮网友力挺他,夸他“敢说真话”,觉得他替消费者出了头,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这才是真车评人。
可也有人质疑,说他以前对小米还挺看好的,现在怎么突然翻脸这么快,是不是有点前后矛盾,让人摸不着头脑?
甚至还有人翻出他2017年交通肇事的旧事,来质疑他谈“价值观”的资格。这一下,话题就有点跑偏,成了人身攻击了。
当然,小米的铁杆粉丝们也坐不住了,纷纷出来护主。他们觉得小米售后响应挺快的,而且作为一个新品牌,多少得给点宽容,让它有个成长的时间,不能一棒子打死。
还有些人拿小米跟特斯拉早期遇到的品控问题比,觉得新品牌嘛,刚开始有点小毛病很正常,没必要这么苛刻,得给人家机会。
但所谓的“价值观不一致”,往深了说,其实是双方对“解决问题优先级”的看法不一样。品牌可能觉得异响是小事,不值一提。
可用户呢,却觉得它严重影响了驾乘体验,动摇了对品牌的信任,这才是真正的“价值观差异”,谁也说服不了谁。
车,可不是闹着玩的
汽车这东西,跟手机可不一样,它不是随便买买的消费电子品。它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不仅是笔大投入,更关乎一家人的出行安全,马虎不得。
买车,消费者寄托的是安全、信任,还有长期的售后保障。所以,汽车不光是个交通工具,更是品牌对品质、安全和服务,许下的沉甸甸的承诺。
这份承诺,决定了大家对汽车产品的信任度,要比其他商品高得多。一旦这份信任被动摇,那影响可就深远了,不是小打小闹就能糊弄过去的。
这次异响问题,根子可能出在供应链上,或者装配工艺有缺陷,导致零件之间互相摩擦。对任何一个新兴车企来说,这些都是初期发展中,很难避免的“成长阵痛”。
异响本身也许不致命,但厂商怎么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却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信任。透明的沟通,积极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消费者最想看到的。
看看别的品牌,遇到电机故障这种事,往往处理得更主动,甚至召回、免费更换。这跟小米这次给用户的感觉,真是天壤之别,高下立判。
口碑崩塌,销量承压
这异响风波,已经开始影响二手车市场了。有些二手车商为了不砸手里,已经悄悄把SU7的售价给降下来了,这说明市场对小米汽车的信心,已经开始动摇了。
事件也给小米的品牌形象泼了盆冷水,大家开始质疑它的品控能力,还有它一直宣传的“工程师文化”到底是不是真的,是骡子是马,现在都得拉出来溜溜。
这些质疑,肯定会影响潜在消费者买不买账,毕竟谁也不想买个新车,结果一堆小毛病,天天去售后报道。
更有意思的是,当用户社区因为问题处理不当而怨声载道时,小米创始人却还在直播里,乐呵呵地展望未来。这种强烈的对比,无疑是火上浇油,让用户更不满了。
信任是玻璃,说碎就碎
品牌跟用户之间的信任,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信任,要一点一滴积累好久,可可能因为一次小事,或者一句话,就瞬间崩塌,碎得一地鸡毛。
用户选择一个品牌,往往是冲着信任和期待去的。如果他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者感觉被敷衍了事,那这份信任就会被一点点消耗掉,最后只剩下失望。
所以,品牌真得好好珍惜那些最初选择相信你的消费者,因为他们才是品牌长大的基石,是品牌的生命线,不容有失。
笔者以为
这次因为异响闹出的风波,给所有新兴车企都敲响了警钟。首批车有点小毛病很正常,但企业得提前说清楚,保持透明,更要积极承担责任。用户信任,才是品牌最核心的竞争力。它建立起来很难,维护起来更难,远比一时的流量重要得多。品牌能不能走远,最终就看它能不能真正回应消费者的期待,兑现那份关于品质与服务的沉甸甸的承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