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等待周期长达7个月,补贴骤减3万,用户焦虑转投友商现车直提挖墙脚成为新趋势

我知道,有人可能会觉得我这个行业的人好像都没有感情,但其实不然。就拿我这次跟一个销售聊的事来说吧。有一次,我问他:你们产能什么时候能上来?别说还要半年,什么时候能快点?他说:不瞒你,厂家在赶订单,短期内不太可能大幅提速。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就意味着等车可能还得再等半年,甚至更久。

说到等待的时间,真的是一场心态的折磨。一个朋友去年12月锁的订单,直到今年3月才提上车。中间,他还硬是靠跑车辆工厂和抢订单硬扛,才能赶上那一波补贴窗口。但这个补贴变动太快了,去年还说帮提车的补贴全包了,现在却变成了补贴已退,不能补偿。他苦笑着:本来说好补贴10000块,结果等着等着变成了‘全无’,还不如自己出钱买个车险。我觉得他说的真有点意思,补贴少了,感受就是失落,毕竟那波优惠力度提前透支了我们的耐心。

小米汽车等待周期长达7个月,补贴骤减3万,用户焦虑转投友商现车直提挖墙脚成为新趋势-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些等车的焦虑,好像在不同车企里都共通。你看,极氪001、理想L9、甚至特斯拉Model 3,交付周期都差不多,2-3个月的等待,已经不稀奇了。关键是,哪个品牌愿意为了量产而牺牲客户体验?我反正觉得,像极氪突然出现现车直提,其实就是对那些还在排队的车主的一次挪座。用户没那么多耐心,毕竟谁都得生活,不能一辈子等着领车。

有个问题我一直在想:这场等待其实也让某些用户开始动摇了。你知道,我一朋友之前为了支持国产新势力,也没少折腾,但后来发现,提到车的质感、售后服务、甚至补贴兑现,都能说出差别。尤其这个补贴缩水造成的直接损失,实实在在用现金衡量——大概3万多吧。三万块,足够我全款买个二手车,或者在外面装修个房间了。

小米汽车等待周期长达7个月,补贴骤减3万,用户焦虑转投友商现车直提挖墙脚成为新趋势-有驾

这让我想到,有些品牌跟我坦言:补贴退了,利润也薄了,做车只是打打基础,赚不到大钱,只能靠未来。你是不是会想:原来他们压缩利润,就是要把风险转嫁给用户?我觉得供应链和研发其实也是个大话题。很多车企的工厂流程,就像家庭厨房:一锅炖不出来啥特别的菜,要新鲜食材、精心调配。这里边缺的可能是技术积淀,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很多时候就变成拼尺度的规模。

当然啦,我也得承认,记得我一个修车工曾跟我说:你买的车,保养铺、配件都还算得到,问题就是供货周期长,修一辆车,常常要排队。这就像快递,慢了几天,心情就变坏了。这种产业链卡点,其实很依赖上游材料的稳定,而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核心。

我对这事情的看法,肯定不能一叶障目。毕竟,有人在问:非要买小米,能不能别只盯补贴?不能光看价格,更要看体验价。就我自己体验来说,去年我用了一辆二手雅阁,开了三年,保值率还不错,心态也就平和了。反倒是,今年刚提了个性价比极高的小鹏P7,感觉骗了当初那几个定金,不过人家交车快,体验感不错。

小米汽车等待周期长达7个月,补贴骤减3万,用户焦虑转投友商现车直提挖墙脚成为新趋势-有驾

这让我想:要不要说,小米的升值空间是不是还挺有限的?这问题没怎么深思过,估计只能说,谁车都能翻身,毕竟技术、品牌还是要时间沉淀。但我觉得,有个细节挺值得注意——用户在等车,也在看别家。很多人换来的不仅是车子,还是一份安心。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有的人还在等,而有人已经转投别的?我猜,当然没全盘考虑得那么周全,但肯定是心态的选择。有时候,觉得耐心都变成了一种资本。我可能会问自己:如果提车还能再等半年,那是不是值得?但,看着身边有人转了高端品牌或者性能更好的车,是不是也让坚持变得更难些呢?

(这段先按下不表——如果小米真能加快产能,或许我还能拿回一些信心。)等是真的难,也不是拒绝改观。对我个人来说,最难受的,就是等待期间,期待变成失望。

小米汽车等待周期长达7个月,补贴骤减3万,用户焦虑转投友商现车直提挖墙脚成为新趋势-有驾

你会想问:那么是不是只有等待,才代表未来?我觉得不是。很多时候,等待的背后,藏着一个品牌的承诺。如果这个承诺不停被打破,车主的信心就会像水滴一样,慢慢流失。所以,汽车行业的阵痛,其实就是效率与信任之间的一场较量。

想到一句话:你觉得,未来市场会变得更好,等待是不是会变得值得——这问题啊,也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答案吧。

小米汽车等待周期长达7个月,补贴骤减3万,用户焦虑转投友商现车直提挖墙脚成为新趋势-有驾

你说,真当下,这车到底还能行不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