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拒绝合并,不加入日产-本田联盟阵营

最近,全球汽车行业上演了一出“分手大戏”。原本被外界看好的本田、日产、三菱“三强联手”计划,突然因为三菱的一句“我不玩了”彻底崩盘。这场合并的初衷是想抱团对抗特斯拉和中国车企,结果还没开始就闹得鸡飞狗跳。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家市值只有7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0亿元)的车企,为什么敢对两位“老大哥”说不?

三菱拒绝合并,不加入日产-本田联盟阵营-有驾

---

三菱拒绝合并,不加入日产-本田联盟阵营-有驾

合并初衷:抱团取暖,对抗中美车企

三菱拒绝合并,不加入日产-本田联盟阵营-有驾

时间倒回2024年底,本田和日产突然宣布要“联姻”。这两家日本车企在中国和美国市场节节败退,销量和利润每年以两位数暴跌。中国车企的电动车攻势更是让它们喘不过气——比亚迪一年卖出300多万辆新能源车,吉利、长城也在疯狂抢占东南亚市场。另一边,特斯拉的Model Y直接杀入日本本土,成了2024年进口车销量冠军。

三菱拒绝合并,不加入日产-本田联盟阵营-有驾

本田和日产一合计:单打独斗太吃力,不如合并成一个“日本超级车企”,销量直接冲到全球第三,还能省下研发和制造成本。按照计划,双方要在2026年成立合资控股公司,本田和日产退市成为子公司,三菱作为日产的“小弟”也得跟着加入。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狠狠打了脸——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居然是看似最弱的三菱。

三菱拒绝合并,不加入日产-本田联盟阵营-有驾

---

三菱拒绝合并,不加入日产-本田联盟阵营-有驾

三菱的算盘:宁当鸡头,不做凤尾

三菱拒绝合并,不加入日产-本田联盟阵营-有驾

三菱拒绝合并的理由很简单:“合并后我连话都说不上,还不如自己单干!” 虽然三菱的市值只有本田的1/6、日产的1/4,但它在东南亚市场却是“地头蛇”。比如在印尼,三菱靠着皮卡和MPV拿下20%的市场份额;在泰国,三菱的插电混动欧蓝德(Outlander)甚至卖得比丰田还贵。

但一旦合并,三菱很可能沦为“打工人”。举个真实案例:2016年三菱被曝出油耗造假丑闻,日产趁机收购了它34%的股份。此后,三菱被迫共用日产的平台和技术,连新款欧蓝德都直接套用日产奇骏(Rogue)的底盘。这次合并如果成功,三菱在控股公司里连董事会席位都拿不到,搞不好连东南亚的“地盘”都要被本田、日产分走。

三菱的社长加藤隆雄干脆挑明态度:“我们不需要被拯救,东南亚市场我们自己能玩转!” 消息一出,股市立刻有了反应——三菱股价暴跌6%,但加藤隆雄似乎毫不在意,转头就宣布要开发自主平台,2027年的新款欧蓝德彻底和日产“脱钩”。

---

日产的反击:你本田凭啥当我老板?

三菱的退出,直接让本田和日产的谈判天平失衡。原本说好“平等合作”,但本田一看日产少了个帮手,立刻变卦:“要不你直接当我子公司算了!” 这一提议彻底激怒了日产。

日产的愤怒有它的底气。虽然这几年业绩惨淡(2024年第二季度利润暴跌90%),但它背后还站着法国巨头雷诺集团——雷诺持有日产35.7%的股份,是绝对的大股东。雷诺早就放话:“别想动我的奶酪!” 更讽刺的是,日产社长内田诚去年还公开说“本田和日产是携手共进的朋友”,结果半年不到,朋友差点变老板。

内部人士透露,日产董事会直接放狠话:“让我们当子公司?做梦!” 本田则反呛:“你连裁员减产都拖拖拉拉,怎么跟特斯拉拼?” 双方互撕的戏码,活脱脱像极了职场里“甲方逼乙方改方案”的日常。

---

连锁反应:联盟瓦解,各自找出路

三菱和日产的“叛逆”,让这场合并彻底黄了。2月13日,本田和日产官宣“分手”,三菱也顺势终止了合作备忘录。但有意思的是,三家公司嘴上说着“不合并”,身体却很诚实——它们宣布要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领域继续合作。

这种“塑料兄弟情”在汽车行业并不少见。比如三菱一边和日产闹掰,一边又偷偷用着日产的电池技术;本田嘴上嫌弃日产,但私下里可能还想蹭对方的东南亚销售渠道。毕竟在电动车领域,日本车企已经被中国甩开一大截,抱团省钱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

未来悬念:独立的三菱能走多远?

三菱的“硬气”选择,反而让它成了焦点。2025年3月,三菱宣布新款欧蓝德将抛弃日产平台,改用自主开发的DST概念车架构。社长加藤隆雄甚至放话:“我们要做东南亚的‘比亚迪’!

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有分析师算了一笔账:开发新平台至少需要20亿美元,而三菱一年的净利润还不到5亿美元。更现实的问题是——特斯拉的Model 2预计2026年杀入东南亚,定价只要2.5万美元;比亚迪的ATTO 3(元PLUS)已经在泰国卖爆。三菱的“独立宣言”,到底是有骨气,还是打肿脸充胖子?

---

吃瓜群众:车企大战比电视剧还精彩

这场合并闹剧,给普通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商业课: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本田想当老大,日产不甘当小弟,三菱怕被吞并,雷诺在后面虎视眈眈……车企大佬们的每一步棋,背后都是市场份额、技术专利和万亿日元的博弈。

下次再看到车企“牵手”或“分手”的新闻,不妨多想想:它们是真的要合作,还是演给对手看的戏?毕竟在这个行业,今天的敌人,说不定明天就成了队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