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纯电车反超,插混车落下风,增程式却爆火?核心变化你看明白了吗

被纯电车反超,插混车落下风,增程式却爆火?核心变化你看明白了吗

01
插混车这两年不灵了,这个感觉可能不少司机都发现了。身边很多人问我,之前都在抢插混,咋突然说增程式才是新宠了?我自己也纳闷过,直到最近遇到几个新数据,才算理清楚。

先说句话实话吧,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插混车卖了252.1万辆,同比涨了31.1%。你乍一看还行。可对比一下纯电车,半年卷进来了441.5万辆,增速46.2%。纯电又反超了。

其实2022年那会儿,插混是风头正劲,一年跑了151.8万辆,151.6%的同比增长。那时候纯电都被插混压下去。到2024年,插混直接冲到514.1万辆,年增速也有83.3%。但再往后,这劲头明显下来了。

我翻了下中汽协的数据。光是今年3月到6月,插混的每月销量增速:3月35.8%,4月21.9%,5月27.3%,6月直接跌到7.8%。这就不像前两年那种疯涨的层次了。同一阶段纯电是什么表现?3月42.5%,4月58.4%,5月43.1%,6月40.4%。很明显,纯电把插混远远甩后面去了。

02
为啥插混突然不吃香?我试着归纳一下,几个核心原因。

其一,过去纯电大家嫌充电麻烦,续航短,找不到桩还焦虑。所以插混这种‘能加油能充电’的方案特别流行。可现在纯电技术,快充越来越多,三五十分钟能顶回绝大部分电量,城市里充电桩也密布。我前段时间在个四线小城跑,发现城外服务区都有超充桩,说明这个事在提速。

其二,补贴偏向了纯电。这也不是新鲜事。有些地方直接给纯电贴钱,插混能享受的越来越少。要是对比价格,纯电其实一年一年便宜。原来买个家用纯电觉得太贵,现在新上市的都下探到中低端价位了。问界、小鹏、小米这些品牌,频频整活,技术和价格战双管齐下,这对于想买电车的影响非常大。

第三,是用户心理的转变。以前家里第一辆车追求省心,觉得‘能油能电最安全’。但大家用几个月发现,其实插混偶尔还是得加油,纯电才是真正放飞自我。很多新司机直接一步到位纯电,身边就有朋友去年买的汉兰达插混,今年换特斯拉,说不想再加油了。

这还没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份统计,2024年上半年,市场份额:纯电60.9%,插混29.3%,增程9.8%。一年前还是纯电57.9%,插混31.4%,增程10.7%。插混掉得最明显。

03
虽然插混增速掉下来了,但转头一看,海外市场它倒又翻红。今年插混出口39万辆,嗖地涨了210%,比纯电要猛。其实德国最近还把插混拉进了‘环保车型’补贴,打开了出口窗口。

但盟主变了。现在车企把宝全押在增程式。新能源这块,增程悄悄成了中流砥柱。2024年数据显示,全年增程车卖了116.7万辆,同比涨78.7%。今年上半年,53.8万辆,同比16.5%。虽然涨幅没前两年猛,但大家都盯上它了。

你就看今年谁都卷增程。小鹏11月直接官宣鲲鹏超级电动体系,说要出5款增程(轿车和SUV都有,P7、G6还要上增程版)。小米的第三款新车,也明确走增程。7月,市场上新上市或官宣的增程车接近20款。大伙都抢这个赛道。

热到什么程度?智己要发布超级增程技术,丰田说汉兰达和赛那都要有增程版,别克的至境L7已经工信部申报,252kW电机加1.5T增程器。别克当年还是全球第一个做增程混动的。

合资品牌也不甘落后,大众在上海车展上亮出ID.AURA、ID.ERA等一大堆增程混动概念车。

日系的长安马自达EZ-6也早在去年10月上市了增程版。现在连广汽丰田都要入增程,明显看出阵营扩张。

当然,也有车企就是死不做增程。长城魏牌高山发布会上,穆峰直接说‘打死也不做增程’。魏建军也跟着说‘我们所有动力都是混联技术’,就是奔着提升燃油效率,坚决不碰增程。

坦白说,每条路都有各自的道理。有人就是嫌麻烦觉得增程过渡,所以执拗不折腾。

04
我有一句自己的小结。增程式混动车现在看,属于什么都能捞一点。既然短途用纯电,省钱安静,长途油箱兜底,不慌。电池不用搞太大,价格压得下来。要是没有大政策变动,企业靠这个品类还能玩一阵。

但说白了,不管插混还是增程,都还是在电动发动机和油机两头走钢丝。政策风一变,或者纯电再突破一下,增程和插混的位置还会动。

纯电车、插混车、增程式,这仨到底怎么选?我身边的老铁,图安静和后期省钱,直接一步到位纯电。如果你真有续航焦虑,东北、内蒙这种冷地方经常跑长途,可以考虑增程,至少油能兜底。插混嘛,现在市场热度下来了,但真遇到有政策补贴或者预算合适,也不是不行。

新能源领域的变动,说快真的快。你别一时高兴跟风买了,还是得看自己日常用车习惯和充电环境。你要问我,未来变革没到头。选择还是要趁早想明白,为了自己钱包也不要拍脑袋就买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