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聊起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说的是大名鼎鼎的奔驰,那个我们一提起豪华车就首先想到的品牌,现在可能要用咱们中国吉利汽车的混动技术了。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真的假的?”。
毕竟在大家的印象里,奔驰一直是汽车技术的“老师傅”,怎么突然间要反过来向“学生”请教了呢?
这事儿要是放在十年前,说出去估计都没人信,得被人当成吹牛。
但现在,它很可能就要变成现实了。
咱们得先说说奔驰现在遇到了什么麻烦。
其实奔驰自己不是没有混合动力技术,它现在用的那套叫P2方案。
这个技术说起来有点复杂,咱们用大白话讲,就好像是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中间,硬塞进去一个电动机。
这个电动机可以单独工作,让车用电跑一段;也可以跟发动机一起使劲,让车更有劲儿。
听起来好像还行,但实际用起来,问题就来了,尤其是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到不行的地方,车主们的抱怨声可不少。
主要问题有三个。
第一就是油耗。
很多人买插电混动车,图的就是省油,结果不少奔驰混动车主实际开下来,百公里油耗还在六七升,甚至八升。
这就很尴尬了,因为同一时间,咱们国产的比亚迪、吉利,早就把亏电油耗做到了百公里两三升的水平。
这一对比,奔驰的技术就显得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第二个问题是电池太小,纯电续航里程太短。
大部分奔驰的插混车,充满电也就能跑个五十到八十公里。
这个续航在市区里上下班通勤,稍微远一点就得启动发动机,想完全当个电车用,根本不现实,体验感大打折扣。
第三个问题就是贵。
顶着三叉星徽的标,价格自然不便宜。
可问题是,花同样的钱,现在消费者完全能买到一台空间更大、配置更高、技术也更先进的国产混动车。
当品牌的光环盖不住产品本身的短板时,大家掏钱的时候可就得掂量掂量了。
那为什么奔驰的技术会落后呢?
难道是造不出来吗?
其实不是,是它自己主动放弃了。
时间回到2019年,那时候奔驰的高管公开说,插电混动技术又复杂又贵,他们决定不继续开发新版本了,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纯电动车上。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好像挺有魄力,是想一步到位,直接奔向未来。
可谁也没想到,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按照他们设想的剧本走。
到了现在,充电桩还没做到随处可见,很多人对电动车的续航还是有顾虑。
结果,既能用电、又能用油,完全没有里程焦虑的插电混动车,一下子成了市场上的大热门,销量蹭蹭地往上涨。
根据统计,2024年中国的插电混动车销量增速达到了惊人的80%,比纯电动车火爆多了。
这一下,奔驰就傻眼了。
它的混动技术还停留在2019年的水平,而中国的对手们已经迭代了好几代,技术突飞猛进。
看看咱们国产的新车,纯电续航动不动就两三百公里,亏电油耗还那么低。
奔驰再拿自己那套老技术出来,实在是没什么竞争力。
如果现在从头开始自己研发,一套成熟的技术没个三四年根本搞不定,市场可等不了那么久。
所以,最快也是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找一个现成的、技术过硬的伙伴来合作。
放眼望去,中国车企里,吉利无疑是奔驰最合适的选择。
这俩公司本来就关系密切,早就不是第一次合作了。
大家熟悉的那个小巧可爱的Smart品牌,现在就是奔驰和吉利合资在做,由吉利负责研发生产。
奔驰最新的一些车型上,用的发动机也是吉利合资公司生产的。
有了这些合作基础,再次携手自然是顺理成章。
更关键的是,吉利手里的技术确实拿得出手。
奔驰看上的这套叫“路遥”的插混技术,它的核心想法就跟奔驰的老技术完全不一样。
它主要是用电来驱动,发动机在大部分时间里,更像一个高效的“发电机”,负责给电池充电,只有在高速上跑得最省油的时候,才会直接参与驱动。
这样做的好处是,车开起来绝大多数时候都跟纯电车一样,又安静又平顺,同时综合续航能超过1100公里,彻底解决了人们对新能源车的里程焦虑。
奔驰选择“拿来主义”,背后也是巨大的业绩压力。
从财报上看,奔驰近期的日子并不好过,全球销量和利润都在下滑,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最重要的市场,下滑得更厉害。
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奔驰4S店关门的现象。
这一切都说明,奔驰在新能源转型这条路上走得并不顺利,必须得赶紧想办法改变。
自己重新研发来不及,那就只能“该低头时就低头”,选择和技术领先的中国车企合作。
这看似是放下了身段,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战略选择。
这件事的意义,已经不只是一家车企的技术合作了。
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变。
过去几十年,我们总说“市场换技术”,用我们巨大的市场,去吸引国外的车企来建厂,希望能学到他们的先进技术。
而现在,情况完全反过来了,变成了“技术输出”。
不只是奔驰找吉利,大众汽车也找到了小鹏汽车合作开发电动车,奥迪也和上汽集团联手搞智能座舱,连混动技术的鼻祖丰田,都要和中国的自动驾驶公司成立合资企业。
甚至,奔驰的新车不仅可能用中国的混动系统,连车里的中控大屏和操作系统,都打算用魅族的Flyme Auto。
从发动机、电池、电机这些硬件,到车机系统这个“灵魂”,几乎都要换成“中国芯”了。
这种全面的技术输出,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模仿的“组装车间”了,而是开始在某些领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技术的引领者。
这个转变不是凭空而来的,背后是咱们中国车企长达十几年、真金白银的投入。
就拿吉利来说,过去十年在混动技术上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了300亿元。
比亚迪更是坚持自己研发,从电池到芯片,把核心技术都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正是有了这种愿意坐冷板凳、死磕技术的精神,才换来了今天让世界巨头都不得不佩服、主动上门求合作的底气。
当曾经的老师傅们纷纷掉头来向我们“取经”时,这本身就是对中国技术最大的肯定,也说明中国汽车,正在成为全球汽车行业一个新的标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