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极速跑一小时就趴窝!陈震怒斥小米:这测试毫无意义!

240公里狂飙一小时就趴窝?陈震炮轰小米测试:这算哪门子极限挑战?

240极速跑一小时就趴窝!陈震怒斥小米:这测试毫无意义!-有驾

夏日的赛道热浪翻滚,轮胎与地面摩擦的焦糊味还没散尽,车评人陈震的吐槽视频已经冲上热搜。画面里那辆贴着伪装车衣的小米SU7,刚完成一小时240公里/小时的极速测试,就瘫在维修区冒着白烟——像极了健身房力竭后瘫在器械区的菜鸟。“拿这种实验室工况当卖点,忽悠谁呢?”陈震的眉毛都快挑到发际线了。

速度与虚标的罗生门 这场争议始于小米汽车官方发布的测试视频:封闭赛道内,SU7以240公里/小时持续狂奔一小时,电池温度始终控制在45℃以下。数据很漂亮,直到陈震团队在相似条件下复测,车辆却因电机过热触发保护机制,第52分钟直接罢工。网友立刻分成两派:米粉搬出工信部备案数据力证清白,反方则翻出某品牌电动车当年“续航缩水30%”的旧账,评论区秒变辩论赛场。

懂行的早就看出了门道。资深工程师@车轮上的物理课 在知乎算了一笔账:240km/h时速下,风阻能耗占比超60%,电机持续输出功率逼近300kW——这相当于同时开30台家用空调全速运转。而小米采用的碳化硅电驱模块虽能提升效率,但散热设计若没跟上,高温降功率几乎是必然结局。“就像让博尔特穿皮鞋跑马拉松,再强的底子也扛不住。”

240极速跑一小时就趴窝!陈震怒斥小米:这测试毫无意义!-有驾

性能营销的边界在哪? 车企“极限测试”翻车不是新鲜事。去年某新势力宣传“零下30℃正常充电”,结果被车主发现在-15℃就充不进电;更早之前还有品牌拿“潜水行驶”当卖点,最后被扒出只是短时密封测试。这些案例背后,藏着行业心照不宣的套路:用理想化场景的数据,置换消费者对日常场景的信任。

但这次小米撞上了硬茬。陈震早年以“二环十三郎”成名,后来转行车评,最擅长的就是把厂商话术按在地上摩擦。他最新视频里那句“老百姓要的是下班路上别趴窝,不是纽北圈速”直接戳中痛点。毕竟普通人一辈子都未必开到200km/h,但谁都不想经历高速上突然动不了的惊魂时刻。

电池战争的下半场 这场风波意外扯出更大的行业暗线。随着宁德时代神行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2.0相继亮相,2024年俨然成了电池技术决战年。小米采用的麒麟电池虽然能量密度领先,但极端工况稳定性仍是未知数。隔壁广汽埃安实验室刚放出视频:他们的弹匣电池2.0在同样测试中坚持了78分钟,代价是提前加装液冷套件——这又引发“量产车能否实现”的新质疑。

或许真正的启示藏在特斯拉五年前的教训里。当年Model S Plaid在纽北刷圈时,三电机系统也因过热导致功率折半,后来马斯克直接承认:“持续极速不是电动车的强项。”如今小米的困境似曾相识:当营销话术撞上物理定律,到底是该重新定义测试标准,还是老老实实把“工况范围”写进说明书?

240极速跑一小时就趴窝!陈震怒斥小米:这测试毫无意义!-有驾

赛道边的工程团队还在忙着给SU7降温,围观群众已经掏出手机搜索“电动车极速维权指南”。所以问题来了:当你看到“极限测试”四个字,第一反应是“黑科技”还是“免责声明”?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