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J.D. Power发布的《中国车辆可靠性研究报告》给国产车阵营投下一颗“深水炸弹”。
报告显示,行业平均每百辆车问题数(PP100)达221个,而自主品牌中仅有六家将故障数压在这一及格线以下,奇瑞、红旗、吉利、传祺、坦克、捷途。 曾经靠智能配置和营销风光无限的新势力品牌,无一进入达标名单。
燃油车的长期质量正持续滑坡。 三年来,行业整体问题数增长9%,其中设计缺陷类问题暴增20%,成为质量恶化的主要推手。
J.D. Power中国区总经理杨涛指出:“质量问题的爆发点已前移至拥车期1至2年,燃油车曾经的可靠性优势正在被侵蚀。 ”
2025年的车辆可靠性研究覆盖了38个品牌的169款车型,基于22,941位车主的真实反馈。
研究发现,行业整体问题数从2024年的190个PP100升至197个PP100,豪华车与主流车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81个PP100和202个PP100。
故障类型的分化尤为明显。 设计缺陷类问题(如车机卡顿、语音识别失灵)的抱怨占比升至45%,而故障类问题(如零部件损坏)仅微增2.8个PP100。
这意味着,车企在“智能化功能仓促落地”与“传统工艺降本”的双重压力下,陷入了源头设计优化与零部件管理的双重失衡。
质量恶化周期也在缩短。 拥车期1至2年的车辆,PP100从2023年的168个攀升至2025年的195个,信息娱乐系统与座椅成为恶化最严重的领域,三年内问题数分别上升8.9和5.4。 J.D. Power强调,这一趋势暴露出燃油车新车品控能力的持续退化。
奇瑞以188个PP100卫冕自主品牌可靠性第一。 其核心竞争力并非单点技术突破,而是体系化质量管控。
例如,发动机测试完成后,4S店的维修数据直接传回研发部门,形成“故障发现-改进-验证”的闭环。
在鲲鹏动力总成中,奇瑞采用26通道台架智能验证技术,关键工序全程由AI监控。 这种“技术直男”式的扎实做法,让瑞虎9等车型在底盘稳定性和装配精度上接近部分合资车水平。 不过,奇瑞的车机系统卡顿投诉仍较多,智能座舱体验与新势力存在差距。
红旗以192个PP100位列第二。 其将零缺陷流程从军工体系迁移至民用车辆,例如车身强度对标欧系豪华车,零下40度冷启动、2000小时盐雾测试等极端验证成为标配。
但红旗的品控稳定性仍有波动。 部分车主反馈,其PP100在某些批次中一度飙升至224,险些掉出达标线。 这种不稳定性揭示出高端化路径中,质量一致性的管理难度。
吉利和传祺分别以200和201个PP100排在第三、第四。 吉利凭借沃尔沃背书的CMA架构,将电气故障率降低28%;传祺则通过自主开发三电系统,减少外购电池模组带来的热管理风险。
两家企业共同的问题是智能配置小毛病频发。 传祺GS8的车机死机、吉利星越L的语音识别错乱,成为主要扣分项。 这说明传统品牌在智能化转型中,软硬件协同能力仍需提升。
坦克(212个PP100)和捷途(217个PP100)的入围最令人意外。 坦克作为硬派越野品牌,通过西藏、沙漠等极限环境测试,提前暴露底盘耐用性问题;捷途则依托奇瑞共享生产线,以哈弗70%的零件成本实现品控优化。
不过,两者仅是“压线过关”。 网友吐槽称,故障数接近行业均值就宣传“质量达标”,略显勉强。
新势力品牌全军覆没,直接原因在于电子系统故障率高企。 理想、蔚来、小鹏等品牌的车机卡顿、高压线束插头损坏等问题频发,电动化并未带来更可靠的体验。
深层次矛盾在于研发周期与验证体系的失衡。 传统车企研发一款新车通常需5至7年,而新势力为抢占市场,将周期压缩至2至3年。 某头部新势力车型曾因软件误诊导致动力电池故障,召回数量甚至超过其当年销量。
2025年研究显示,新势力在智能化功能(如语音识别、驾驶辅助)和NVH工艺(如胎噪、异响)两类问题的抱怨占比超过75%。 例如,理想ONE曾出现自适应巡航无法退出、小鹏G3因刹车系统隐患大规模召回。
全品牌阵营的设计类问题增速均超过故障类问题,自主品牌从2023年的84个PP100升至102个,豪华品牌从66个升至84个。 J.D. Power指出,这反映出“研发验证体系不完善”与“降本压力激增”的系统性风险。
燃油车市场份额的萎缩加剧了这一矛盾。 2025年1月至9月,燃油车市场份额跌破50%,车企为求生存在降价减配中牺牲质量。 例如,部分车型为控制成本,采用低规格线束和传感器,导致电子系统故障率上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