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那天炸开了锅,问界M7的战报像是凌晨刚出炉的油条——四万台的大定数字冒着热气往外飘,资本市场闻到味儿立刻抬头吸了一口,“这茶香不错”,股价稳得跟冬日里晒太阳的老狗。
而尚界H5,同一天亮相,却像赶集迟到的小摊贩,第一小时摆出了个一万台的小惊喜,然后就拉下卷帘门,一声不吭。
这种反差,比车本身还有戏。
其实我没从首日转化率看出什么“爆表”的迹象,这倒更让我觉得华为是在按节拍跳舞。
他们不想让产能被订单压成火山喷发,更愿意卡在年前刚好满负荷的位置。
这样客户年前几乎都能提车,不用赔补贴,也不用牺牲利润,还保住了品牌调性。
有人说这是营销算计,我倒觉得这是一盘棋——后驱版还捏在手里等时机,那才是真杀招。
有意思的是,他们不仅靠销量赢,还把自己钉进了豪华榜首的位置。
不降价,还敢涨配加价,在如今新能源圈简直是稀有物种。
别家喊神车卖爆,其实暗地打骨折;问界反而摸准富人的心思,有网友笑说:“可能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有钱人,所以懂。”
这种产品,是做给自己的消费群体看的,自然不会偏离胃口太远。
也有人建议价格再低两万会更猛,但这么干直接踩到自家M8丐版脚趾,高配和入门之间保持微妙距离,是为了整个阵容布局,不只是这一款赚多少的问题。
智界、享界最近单子也漂亮,这套打法显然奏效。
不过25-30万元区间空出来,让不少原本主力客群变成观望党,再叠上深圳那场台风,本来最大的客源地动不了去店,自然拖慢锁单。
这些都是短期扰动,可这个空档感确实扎眼。
回过头看尚界H5,它原本被认为会接棒热度,却连24小时数据都没放。
同阵营里的享界S9,无论增程还是纯电,都照样公布成绩,即便平平。
所以这沉默格外耐人寻味,要么新增真乏力,要么信息被按下等个漂亮时间点。
我私心猜,上汽和华为之间的信息博弈,在这里起了作用,而且力度不小。
最尴尬的是,两款定位差距大的车型同一天发布,就像舞台中央自己绊自己一脚。
前面刚烘托完豪华氛围,后面推一个经济型新款,它注定沦为陪衬,被消费者标记成“便宜那个”。
影子效应一旦出现很难逆转,就像你永远忘不了某演员曾演过绿叶角色一样,不管他后来多努力,总有人先入为主贴标签。
我以前以为走大众路线对华为来说轻松,现在发现完全错判。
他们卖贵货如喝茶聊天,一碰平民化就开始磕牙,因为面对的是不同世界的人。
有钱人在选购时追求独特性与尊重感,中端用户则精算每分性价比,两边隔着河流,你不是随便搭条木桥就能互通。
在造经济型车的时候,他们的方法太强调严苛品质标准,于是隐形成本飙升,只能砍一些表面配置来控价。
而竞争对手常用套路恰好相反:品质稍优于同级即可,该堆功能堆功能,让视觉满足优先,其余靠时间积累口碑。
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十几万SUV试驾起来花哨得很,但仔细摸索才知道材料一般般,人却买单,因为第一印象抓住了需求。
如果尚界真想翻盘,也许需要换打法,而不是硬扛工艺标准去卷到底线成本。
行业层面的意义更大——智能新能源正在快速分层,高端玩家用故事包装体验,把顶尖客户握在手里,中段玩家只能拼灵活价格加丰富功能。
当一家企业同时玩两个赛道,它必须接受规则完全不同,否则就会出现今天这样奇怪的一幕。
一边锣鼓喧天、一边冷清到找不到鞭炮屑,用餐厅类比,就是前厅宾客盈门欢声笑语,隔壁包厢服务员站着发呆刷手机。
未来政策要是调整,比如购置税变化,再叠海外环境压力,会不会逼更多厂商重新定义什么叫豪华、什么叫经济?
我们有没有机会看到既接地气又保住品牌尊严的新模式?
泥泞路虽然不好走,可里面可能藏着下一块金矿。
当然啦,说到底,这是胆子的事,不光是技术问题——毕竟谁都爱阳光大道,但偶尔拐进小巷,说不定正好撞见宝藏铺子,你敢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