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全球首个100%纯电动车国家,中国品牌能否持续攻占?
2025年9月,挪威正式宣布了一项足以震撼全球汽车行业的消息:当月新售出的汽车中,纯电动车型占据了惊人的98.3%。全年数据也毫不逊色,95%以上的市场已被电动车牢牢掌控。这意味着,挪威不仅提前十年实现了欧盟国家2035年的电动化目标,更成了全球首个新车市场几乎全是纯电动车的国家。整篇新闻的一个小细节足以引起中国人的关注:中国品牌汽车在挪威的市场占有率居然突破了10%,比亚迪、小鹏等品牌打出了自己的名片。下一步呢?在挪威政府要逐步取消对电动车的优待政策之后,中国品牌是否还能稳住市场?
一方是欧洲环保领域的“学霸”挪威,率先将燃油车踢出了新车市场,这一成绩让全球不少国家望尘莫及;另一方则是新兴势力中国车企,它们以"性价比+技术"的组合拳在竞争激烈的挪威市场异军突起。一个几乎被清洁能源和高科技覆盖的市场,一个已冲进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前三的中国制造,当这两者碰撞时,故事才刚刚开始。
但:挪威市场电动车的繁荣有赖于一系列丰厚的政策支持,而从2026年开始,这些优惠会逐步减少甚至取消,到底谁能继续笑到最后?是特斯拉继续掌控霸主地位,是大众等欧系车企夺回优势,还是中国品牌从10%市场份额更进一步?让人不禁为这种游戏规则的改变捏了一把汗。
我们先回顾一下,挪威是怎么实现这惊人转变的。挪威的“底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有钱,二是有资源。这个人口只有550万的小国,每年靠卖石油和天然气赚的钱能填满一个高达1.7万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这些收入不仅用来购买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还直接反哺给了普通消费者,为电动车铺平了道路。用个接地气的比喻,挪威政府基本就是“赚大头的石油钱用来推便宜的电动车”。
更重要的是,挪威的政策鼓励堪称型。燃油车需要负担繁重的登记税、碳排放税,一辆40万克朗的燃油车税后价格能飙升至100万,而电动车不仅免购置税,连25%的增值税也一并免去。同级别车型的价格直接有两成以上差距,难怪消费者会蜂拥买电动车。再加上各种“实惠”的软性政策,如不限号不限行、免费停车,可上公交道等等,电动车似乎成了最合情合理的选择。
而充电设施的普及更是打消了车主的后顾之忧——创世界纪录的95%清洁水电能源供应,全国27,000个充电桩,直流充电桩数量占比高达42%。在挪威开一辆电动车,不仅能省钱,还再也不需要担心“没电续航”这种尴尬的问题了。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挪威的经验几乎是电动车时代的教科书?可不要忘了,这一切的前提是政府的巨额补贴和政策引导。但当这个助推剂开始被拿掉时,市场还能继续这么出色吗?
挪威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27年将成为重要的一年,与以往不同,挪威准备全面取消电动车的免税政策,而仅仅在此前一步步削减优惠。从2026年起,增值税免税额度将从每辆50万克朗降至30万,2027年则不再有任何税收减免。为了减少对财政的压力,每年200亿克朗(约合140亿元人民币)的支出将会被缩减或重新分配。
乍一听似乎一切逻辑通顺,但仔细一想,还存在不少问题。取消优惠政策后市场会变得更加竞争激烈,这对产品力不够的品牌显然是灾难性的。市场和消费者究竟会站在哪一边呢?欧洲本土的大众、沃尔沃显然会努力复苏,特斯拉这位顶级玩家也不会坐视份额被瓜分。至于中国品牌,则需要面对更严峻的挑战——过去多年塑造的“性价比”还能维持吗?再加上欧洲本土制造车企逐步打出的环保国产化口号,留给中国车企的实际空间是否会进一步被挤压?
虽然表面看上去,一切都归于平静——政府的激励削减只是政策端改动,这对所有车企的影响是公平的。在全球化竞争日益复杂化的大背景下,能否保持先前的欧洲进攻气势依旧悬而未决。
就在看似政策调整缓慢的背后,我们发现了一场激烈的商战早已悄然打响。以特斯拉为例,它从2024年就着手准备低价版的Model Y,目标售价为税后35万克朗。大众、沃尔沃这些“老地主”也开始转型加速,尝试提高本土生产率,优化成本。中国品牌并没有选择被动挨打,而是直接“出拳”:
比亚迪在挪威市场发售了一款23.9万克朗的入门车型“海鸥”,在电动车免税政策全部取消后的税后价格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小鹏开始加大对换电模式的投入,蔚来也借此在加速电池租赁这一创新商业模式的推广,用更低的初始售价去降低消费者的购车门槛。不难发现,各公司正以技术创新与成本管控为抓手,不断巩固自己的市场定位。
意外地,氢能源车也悄然变成了一条值得关注的“曲线”。上汽大通的氢燃料电池车MIFA 9已进入挪威,并在全球范围内多点突破。挪威政府对氢车的30万克朗补贴,让这一领域成了电动车外的一个另类“备胎”。
一切看似稳妥的努力,其背后的挑战依旧严峻。2027年政策正式取消优惠后,中国车企面临的不仅是价格压力,还有舆论压力。欧盟一边竖高壁垒给中国电动车加征重税,另一边还不断给本土车企新补贴。虽然挪威并不受这些条款限制,但欧盟市场的整体保护主义,却似乎在向挪威消费者传递“中国车值得怀疑”的信息。
各品牌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甚至分化出两大阵营。一边是以智能化技术和软件能力见长的中国车企,以及以品牌影响力和生产深度复苏为主的欧美车企;另一边则是在技术路线和消费者定位上不断创新分化的多方阵营,每一步都看似朝着终点出发,但每一步也充满变数。
挪威只是一场大战的“片头曲”,电动车更大的舞台依旧是整个全球市场。中国车企在挪威的表现值得骄傲,但问题也很现实——这条通往成功的阶梯未来是否还能踩稳,还是存在诸多变数。也许,最公平、最无情的法庭就是市场,品牌竞争力最终会成为所有车企的唯一出路。
现在问题抛给大家:中国品牌在挪威打响了漂亮的一战,但你觉得在欧美逐步施加政策压力且补贴退坡的背景下,比亚迪、小鹏们还能走多远?还是说,“性价比”的光环会因税收消退逐渐亮度减弱?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见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