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关于德国汽车品牌奥迪的新闻,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
事情说起来也挺简单,就是奥迪这个全球知名的大牌子,一直想在美国开个新工厂,但这个计划推了好几年,到现在还卡着呢,动弹不得。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这大公司开疆拓土,不是天经地义的好事吗?
怎么就这么难呢?
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是一盘非常复杂的大棋,里面有国际政治的博弈,有普通工人的饭碗问题,还有全球汽车行业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我们先来看看奥迪自己家里遇到的麻烦。
这个麻烦,来自于德国本土的工会和工人们。
在咱们国家,可能很多人对工会的概念不太深,但在德国这样的老牌工业国家,工会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到公司的重大决策。
当奥迪高层提出要去美国建厂的时候,德国的工会立刻就站出来表示了强烈的担忧。
他们的逻辑非常直接,也很好理解:你公司总的生产订单就那么多,在美国建一个新工厂,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德国本土工厂的生产任务就要被分走一部分?
活儿少了,生产线闲了,那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轮到我们这些工人下岗了?
这种担心绝对不是杞人忧天。
就在今年早些时候,奥迪公司跟员工代表达成了一个协议,这个协议听起来挺矛盾的。
一方面,公司承诺把现有员工的工作保障期限延长到2033年,意思就是给大家吃个定心丸,保证在这之前不会轻易裁员。
但另一方面,作为交换条件,公司计划在2029年之前,通过提前退休或者买断工龄的方式,在德国本土减少7500个工作岗位。
这就让工人们心里犯嘀咕了,今天你让我的同事提前退休,明天会不会就轮到我了?
在这种人心惶惶的背景下,工会自然要把保护本土就业岗位放在第一位。
工会主席说的话也很有代表性,他表示,我们不是完全反对去美国扩张,但前提是必须先确保德国本土工厂的产能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转。
这话说得就很明白了,就是你得先把家里的锅都填满了,再考虑去外面开分店的事,否则我们绝不答应。
这其实就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饭碗保卫战”,工人们担心海外的扩张会最终掏空本土的产业基础,损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说完了内部的阻力,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美国。
那边给奥迪设置的障碍,就更直接、更粗暴了,那就是高额的关税。
前些年,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挥舞起了关税大棒,对很多进口商品都加征了重税,其中汽车就是重点打击对象。
按照当时的政策,从欧洲进口的汽车要被征收高达25%的关税。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举个例子,一辆在德国生产的奥迪车,成本价如果是4万美元,运到美国光关税就要交1万美元,这还没算其他的税费和运输成本。
这么一来,德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数据显示,欧盟每年向美国出口的汽车总价值高达560亿欧元,而德国的几大品牌,比如大众、宝马、奔驰,就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
高关税对它们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有机构测算过,像保时捷这样完全依赖进口的品牌,一年下来利润可能要减少几十亿欧元。
面对这么沉重的成本压力,欧洲车企自然会想办法规避。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工厂直接建在美国。
你在美国生产,在美国销售,那就不算进口了,也就不需要交那笔高昂的关税了。
所以,不光是奥迪,像沃尔沃等其他欧洲品牌,也都在计划或者已经在美国建厂了。
从商业逻辑上讲,这完全是合理的避险行为。
但问题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商业决策,现在却被德国国内的劳工问题给卡住了,形成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僵局。
看到这里,我们不妨跳出奥迪这件事本身,站得更高一点来看待整个局面。
你会发现,奥迪遇到的困境,其实是整个西方传统汽车工业所面临的普遍性难题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他们内部的劳资关系非常紧张,工会力量强大,使得企业在进行全球化布局和产业调整时束手束脚,任何可能影响到本国就业的举动都会遭遇巨大阻力。
另一方面,他们又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税壁垒越来越高,全球化生产和自由贸易的黄金时代似乎正在远去。
就在这些老牌汽车强国被内部矛盾和外部摩擦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在发生什么呢?
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
中国的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崛起。
我们利用了我们国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建立起了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到智能驾驶系统,再到整车制造的全方位能力。
当德国的工人在为保住工作而抗议时,当美国在用关税壁垒试图保护落后产能时,中国的工程师和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地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
这种对比是非常鲜明的。
传统汽车巨头们就像一个身体强壮但背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巨人,每走一步都要考虑很多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而中国的汽车产业更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轻装上阵,目标明确,就是奔着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去的。
我们没有那么复杂的工会掣肘,我们有国家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我们还有全球最大、最活跃的消费市场。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发展势能。
所以,当我们看到奥迪在美国建厂卡壳这条新闻时,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它看作是一个企业的商业新闻。
它更像是一个信号,一个全球汽车产业权力中心正在发生转移的信号。
旧的秩序正在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那些曾经遥遥领先的传统巨头们,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自身的内部矛盾,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环境,那么它们被追上甚至被超越,可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对于我们来说,这恰恰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别人犹豫和内耗的时候,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加快发展的步伐,在全球汽车产业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占据一个更有利的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