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吉利用120亿的巨款借债收购了沃尔沃,现在过去了15年,吉利赚了多少钱呢?
2010年,吉利汽车宣布以18亿美元(约120亿人民币)收购瑞典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时,整个汽车行业都炸开了锅。那时的吉利,只是一个年利润刚过11亿人民币的中国民营车企,掏出120亿去买一个连年亏损的外国品牌,简直像是天方夜谭。15年过去了,这场被称为“蛇吞象”的交易到底给吉利带来了多少回报?
一次豪赌的开始
2010年的全球汽车市场,还在慢慢恢复,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走出来。沃尔沃,这家瑞典的老牌豪华车公司,正处于艰难时期。1999年,福特汽车公司以6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但之后的十年里,沃尔沃并没有因此重振旗鼓。
2010年福特的年报显示,2009年沃尔沃在全球的销量仅为32.4万辆,比1999年的50万辆减少了三分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2009年沃尔沃的税前亏损高达6.62亿美元(约合44.3亿人民币)。到了2010年,虽然勉强实现了收支平衡,但沃尔沃仍然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福特的管理失误是其中一个原因。他们想用沃尔沃的技术来支持其他品牌,比如路虎和阿斯顿马丁,但在自己品牌沃尔沃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更新上投入不足。金融危机一来,福特自己也撑不住了,急着把沃尔沃这个包袱甩掉。于是,沃尔沃被摆上了货架,标价18亿美元。
近年来,吉利汽车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越来越抢眼。这家公司最初成立于1986年,当时主要从事冰箱制造,直到1997年才开始涉足汽车行业。到了2010年,吉利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私营汽车制造商,当年销售了41.5万辆汽车,盈利达到11.8亿元人民币。尽管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福特、通用和丰田这样的国际巨头相比,吉利的规模还是显得小了很多。
吉利的老板李书福不满足于只做个小玩家。他看中了沃尔沃,不仅因为它价格便宜,更是因为它是一个翻身的机会。18亿美元,相当于120亿人民币,对当时的吉利来说,几乎等于倾尽家底再加上借债才能凑出来的数目。这笔钱相当于吉利67年的净利润总和,可见风险之大。
交易消息一出,很多人都不看好。《金融时报》直言:“中国企业完全不了解如何管理豪华品牌。”不少人担忧,吉利接手沃尔沃后,可能会损害这个高端品牌的声誉。毕竟,吉利那时主要做的是低端车型,和沃尔沃的高端定位相差甚远。这次收购,仿佛是李书福的一次大胆尝试。
倾尽所有和借债:收购的艰辛之路
2010年3月28日,吉利和福特在瑞典哥德堡签订了一份收购协议,这笔交易在8月2日正式完成,总金额为18亿美元。具体支付方式包括13亿美元的现金,2亿美元的票据,以及后续调整款6300万美元。对于吉利这样年利润只有大约11.8亿人民币的公司来说,这笔资金是如何筹集的呢?
李书福带着团队跑遍了国内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从大银行到地方信用社,能借的都借了。但这还不够,国内的资金缺口太大。没办法,吉利居然向福特借了2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举动,买家借钱给卖家,这种操作在汽车行业里几乎 unheard of。最终,吉利硬是凑齐了13亿美元现金,把交易敲定了。
资金到位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沃尔沃的员工和管理层对中国的新东家吉利充满了疑虑。他们害怕吉利会让沃尔沃的品牌形象下滑,或者将核心技术带回中国。与此同时,瑞典的工会也感到不安,担心吉利会进行裁员或转移生产线。
为了消除这些担忧,李书福亲自前往瑞典的沃尔沃总部。在那里,他与管理层进行了多次深夜会议,承诺不会干涉沃尔沃的日常运营,会保持其品牌独立,并确保研发和生产继续在瑞典进行。这些保证逐渐赢得了信任,也为之后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之后,迅速开始了技术整合。他们一起开发了CMA(紧凑型模块化架构)和SPA(可扩展平台架构)。这两个平台成为了吉利和沃尔沃崛起的重要基石。CMA架构既支持了沃尔沃的高端车型XC40,也适用于吉利的领克品牌;而SPA架构则支撑了沃尔沃的旗舰车型XC90和S90。这种技术共享不仅帮助沃尔沃恢复了活力,还让吉利的产品线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十五年来的收益:吉利赚了多少钱?
吉利接手后的沃尔沃汽车,逐渐恢复了活力。2010年,沃尔沃的全球销量仅为21.1万辆,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激增到76.3万辆,创下了销售记录,销量翻了三倍多。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销量超过15万辆。财务方面,沃尔沃实现了盈利,2024年的核心营业利润达到270亿瑞典克朗(约26亿美元),利润率从2023年的6.4%提升到了6.8%。
新车的成功很重要。XC90和XC60这样的SUV卖得很好,电动车EX30的推出也帮助沃尔沃在新能源领域站稳了脚跟。相比福特时代的低迷,吉利让沃尔沃重新成为了豪华车市场的玩家。
吉利自己的发展非常惊人。2009年,吉利的销量只有32.7万辆,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涨到了136.2万辆,足足增长了三倍多。到了2023年,吉利控股集团(包括吉利汽车、沃尔沃、领克等品牌)的总销量达到了279万辆,吉利汽车自己就卖出了168万辆。虽然净利润会因为年份的不同而有所波动,但从2010年的11.8亿人民币,涨到了后来的几十亿,整体实力不可同日而语。
技术是吉利快速发展的关键。通过CMA和SPA架构,吉利的汽车产品从低端市场逐步进入中高端市场。此外,领克品牌的创立直接与合资品牌竞争。吉利的零件通用率达到了78%,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吉利借助沃尔沃的全球资源,成功将自己品牌推向国际市场。领克借助沃尔沃的渠道打入欧洲市场,2023年在荷兰和德国的销量持续上升。吉利还在国内建立了成都和大庆两座沃尔沃工厂,生产的汽车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出口到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使得吉利的国际化进程远远领先于其他中国汽车企业。
吉利从沃尔沃市值的增长中获益匪浅。2021年,沃尔沃在斯德哥尔摩成功上市,初期市值大约是190亿美元(相当于1630亿瑞典克朗)。尽管到了2025年,市值下降到了50亿瑞典克朗(约5亿美元),但作为大股东的吉利,已经通过股份和分红赚了一大笔。此外,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价值更是无价之宝,金钱难以衡量。
具体赚了多少很难说清楚,但可以大致比较一下:当初花了120亿人民币买下沃尔沃,而现在沃尔沃的市值就已经达到几十亿,再加上技术共享带来的收益和吉利自身的增长,这笔投资的回报肯定非常惊人。
成功的背后故事
吉利买下沃尔沃的最大亮点是技术上的互相帮助。CMA和SPA平台让两家公司都得到了好处,沃尔沃因此推出了新的车型,吉利也借此提升了自家的产品系列。这种合作方式既节约成本又高效,是吉利能够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初李书福说不插手沃尔沃的运营,这个决定很英明。沃尔沃保留了瑞典的研发和生产团队,品牌高端形象没受影响,反而借助吉利的资源重新崛起。这还让员工和管理层愿意配合,避免了文化冲突。
中国市场是吉利和沃尔沃崛起的根基。沃尔沃在中国的销量猛增,吉利则凭借本土优势站稳了脚跟。这说明,中国车企要想走出国门,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强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
吉利买沃尔沃的故事,给中国汽车行业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它告诉我们,国际化不是靠砸钱就行,需要有战略眼光和技术积累。吉利用120亿买来的,不仅仅是沃尔沃,还有走向全球市场的钥匙。
在过去15年里,吉利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品牌成长为自主品牌的佼佼者,而沃尔沃也从一个濒临亏损的企业变成了豪华车市场的新星。这次合作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厚的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它让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放眼未来,吉利和沃尔沃的路还很长。新能源和智能化是大趋势,沃尔沃已经在电动车领域有所作为,吉利也在领克和几何等新品牌上发力。要想在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上取得名堂,吉利的经验确实值得好好借鉴:大胆收购,技术合作,再加上本土优势,下一个“吉利”或许就在不远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