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汽车的灵魂不在配置多先进,也不在动力多猛,而是那份能打动人心的符号感。从去年参加一个车展回来,跟朋友聊起一台刚出的国产SUV——价格不贵,口碑也尚可,但我突然问自己:它到底有没有点属于自己的‘性格’?
这个问题好像在好多车型中都困扰我。你有没有那种感觉?明明市场上三五款车都差不多,但总会有一辆车,让你多看它一眼甚至愿意为它去站长时间?
说到这个,我还记得一次在工厂里跟个修理工聊车,他摇摇头:就是花钱买个心安。其实也没错,买车最终还是买个安全感、美观和认同感。而更微妙的是,供应链的算计。你知道吗?我估算,以一个普通家用车的零部件,材料成本(纯料钱,未加人工和研发)大概占到70%左右,主要依赖标准化供应商。这就像一碗面,面粉、汤底都跑供应商那,自己只是拼图。可你要想在激烈竞赛中突出,得靠设计师的巧思——如何用有限的材料,做出差异。
比这个更明显的对比,是我最近搞的一个概念车外围,硬是想把未来感放到极致。话说回来,同价位的两款车,它们在车尾灯设计上的差别,可能只差个细节处理,但用实操感受:一款尾灯线条有点僵硬,光源不够融合,少了点韧劲;另一款尾灯轮廓更流畅,光影更有生命,给人一种尖锐而温暖的感觉。这个差别在生活中就是一秒钟的感官判定——到底喜欢哪一种。
我觉得很多国内自主品牌,设计似乎还在堆素材’,拼大气,实际体验常常不过关。可偏偏有人坚持说:设计就是用生活说话。其实我私底下觉得,真正的用生活说话,背后还藏着很多关于用户惯、心理的博弈。你问我:这不难么?其实难在,怎么把杂乱的用户需求,梳理出口袋里的那把钥匙。
这让我想到,研发就像做菜吧。有次和一个老工人聊天,他说核心是调味料。我一愣,他接着说:不同的调味料,用量不同,能起到截然不同的味。车身的轻量化工艺,就是用不同的微调,让油耗和安全找到一种平衡。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很多尖端工艺,其实就像厨房的调料,是用量和搭配的艺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照片,是潘子林在工厂试车的现场,车身喷了散落的碎彩胶,镜头下那一抹阳光打在漆面上,像极了工艺师手里的名刀。这种细节感,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用心,且坚持追求极致。
说到设计创新,我还疑惑:是不是很多概念车,都只停留在样子上了?明明可以用技术落地,但为什么总是看起来很酷后,就没了后续发展?这是不是设计师太喜欢炫技?还是我们中国设计师太怕失败?
我知道一些在研发一线的朋友,他们总说好的设计要考虑到量产,这其实是个矛盾。你想酷炫,又要能制造,那就像在追求既要羊毛,又要羊羔——说白了,就是得牺牲一点极端和理想。
对了,这让我想起去年一个项目,我们在调研用户需求时,发现大部分年轻爸妈都嫌麻烦,他们希望车里除了安全、实用,还能加点情感化。倒不是特别复杂,就是多了点生活的温度。这其实从人本理念出发,我倒觉得,汽车设计的可能还得回归家庭、情感、场景。你遇到过哪种让你一眼就觉得这车懂我的设计?或者说,有没有那种看了以后,觉得自己像个设计师的错觉?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设计要结合生活场景听起来很理想,但实际做起来,又不是那么简单。尤其是要兼顾美学、功能和工艺的平衡。像王哲,他做未来停车场平台毕设时,特别强调平台的多功能性。我觉得这里面暗藏的挑战,其实就是场景联动。你想,停车场不仅是个停靠点,还能变成休憩区、充电站、快递收发站——这都得定义不同用户的使用场景。
会这么想,可能有点有病。现代设计的核心恐怕就是想象。你在设计时,得不断问自己:用户什么时候会用?用得像我想象的那样场景吗?这就是设计赋能产业的力量,也是我们这些搞研发和设计的人必须学的课。
我还记得,一个销售说:现在车子,客户其实更看重心意。是不是我太天真?还是他们其实早就明白,车除了用,更在乎感情连接?我还真不知道,反正现在的市场氛围,越强调人性化越吃香。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中速度总是要想办法跟上。那我得问你: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明明需求在那儿,但就是搞不定的情况?我知道我自己在推翻方案时,常常陷入优雅的痛苦。
设计就像修一条河,想要流水顺畅,得不断斟酌细节。而那份匠人精神,让我觉得无论未来路有多远,要做到用心,始终不过时。
最后?我猜,也许一台车的好坏,真的就在那看不见的细节里——那一抹阳光照在油漆上的瞬间,也许就是设计的灵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