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美国汽车行业的一项新政策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当时的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命令,这个命令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给在美国生产汽车的企业发了一个大大的“红包”,另一面则是对从国外进口的卡车,尤其是大卡车,狠狠地加了一笔重税。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绕,一边给钱鼓励,一边加税惩罚,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对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比如买车、物价,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给捋清楚。
咱们先说说这个“红包”是怎么回事。
这项新政策规定,如果一家汽车公司在美国本土组装生产汽车,那么它就能获得一笔税收抵免。
这个抵免额度还挺诱人,相当于这辆车建议零售价的3.75%。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举个例子,一辆在美国生产的汽车,标价是4万美元,那么汽车制造商就能拿到1500美元的补贴。
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可以直接用来抵扣他们从国外进口零部件时需要缴纳的关税。
我们知道,一辆汽车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很多核心部件,比如发动机、变速箱、芯片等等,都依赖全球供应链,需要从德国、日本、中国等世界各地进口。
之前美国为了搞贸易保护,对很多进口零件都加了关税,这让汽车制造商的成本一下子高了不少。
现在这个政策一出来,就等于政府帮他们把这部分成本给补上了一部分。
更关键的是,这项优惠政策的有效期很长,一直持续到2030年,并且全程都保持3.75%这个比例,不像之前讨论的那样会逐年减少。
这就给了企业一个非常明确和稳定的预期,鼓励他们把更多的生产线和投资放在美国本土。
所以,无论是美国的通用、福特、特斯拉,还是在美国有大型工厂的日本丰田、本田,都能享受到这个实实在在的好处。
福特公司的老板就公开表示欢迎,说这能帮他们降低在美国造车的成本。
说完了好听的,咱们再来看看这根“大棒子”。
政策的另一面,就是从11月1日开始,对进口到美国的中型和重型卡车,以及相关的零部件,直接加征高达25%的关税。
就连我们平时见到的公交大巴,也没能幸免,被加了10%的税。
这个范围非常广,从一些大型的皮卡车,到我们搬家时用的那种厢式货车,再到工地上拉土的自卸卡车,甚至是高速公路上跑长途的十八轮大卡车的车头,全都在加税的名单里。
可以说,几乎所有用于商业运输和工程的大家伙,只要是进口的,都得先交一笔昂贵的“过路费”。
那么,这根大棒子主要打向谁呢?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的邻居墨西哥。
墨西哥是美国中型和重型卡车的最大出口国,很多美国品牌都在墨西哥设厂,利用那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成熟的配套产业生产卡车,然后再卖回美国市场。
现在这25%的关税一加上去,就等于让墨西哥生产的卡车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凭空贵了四分之一,竞争力瞬间大打折扣。
特朗普给出的理由还是老一套,说是为了“国家安全”,为了保护本国的卡车制造商不受“不公平竞争”的冲击。
这话让很多人都觉得摸不着头脑,连美国自己的商会都站出来反对,他们说,美国卡车的前五大进口来源国分别是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和芬兰,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友或者关系密切的伙伴,怎么也跟“国家安全威胁”扯不上关系。
但显然,这种理性的声音并没有被采纳。
这一招下去,像美国的彼得比尔特、肯沃斯这些本土重卡巨头,无疑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现在,我们把“红包”和“大棒”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背后的逻辑就非常清晰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矛盾的操作,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组合拳。
它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政府的强力干预,重塑整个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把制造业和就业机会从国外,特别是从墨西哥这样的邻国,重新拉回到美国本土。
这个算盘打得很精明:一方面,通过高额关税,大幅增加企业在海外生产再运回美国的成本,让“海外制造”变得不划算;另一方面,通过提供生产补贴,降低企业在美国本土生产的成本,让“美国制造”变得更有吸引力。
这一推一拉之间,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自然就会考虑把工厂从墨西哥搬到美国的某个州。
然而,这种看似精明的做法,真的能带来预想中的美好结果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
首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汽车公司因为关税增加的成本,不可能自己全部消化掉。
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早前就估算过,各种关税政策会让他们每年增加几十亿美元的额外成本。
这些钱最终会通过什么方式找回来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涨价。
无论是卡车还是小轿车,制造成本上去了,最终都会反映到销售价格上,由广大的美国消费者来买单。
而且,卡车是整个社会物流体系的基石,进口卡车价格上涨,会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我们日常生活中购买的各种商品,从超市的蔬菜水果到网购的包裹,其价格都可能因为运费的上涨而水涨船高。
更深层次地看,这种做法是在人为地割裂已经深度融合的全球产业链。
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这种复杂产业,是全球分工协作的结果,每个国家和地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共同把成本降到最低,效率提到最高。
而美国这种挥舞关税大棒的做法,无异于一种“经济霸凌”,强迫企业按照它的意愿来布局生产,破坏了自由贸易的规则和市场的稳定性。
今天它可以针对墨西哥,明天就可能针对其他国家。
这种以邻为壑的短视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保护了本国的一些企业,但长期来看,却损害了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也让美国的国际信誉受损。
当一个国家开始频繁地用“国家安全”作为贸易保护的借口,甚至连自己的盟友都不放过时,它实际上是在孤立自己。
对比之下,我们能看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思路。
当美国在忙着“建墙”和“退群”,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重塑对自己有利的经济格局时,中国等许多国家则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这样的合作倡议,致力于搭建更多的桥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贸易往来。
一个是试图让世界经济的河流倒流回自己的水库,另一个则是努力疏通河道,让全球贸易的活水能够更顺畅地流淌。
哪种方式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能为世界经济带来长久的繁荣和稳定,答案其实不言而喻。
这种强制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政策,或许能赢得一时的掌声,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和长期代价,恐怕才刚刚开始显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