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全隐藏式门把手,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不少车主这心里,估计比刚刮了一场风还舒服,因为冬天早上起床哈着热气捣鼓门把手的情形,终于要彻底告别了。
想当年,汽车厂商们把全隐藏门把手吹得上天入地,说是什么“未来科技感”“优化空气动力学”,可一到冬天,真赶上莫大的冷,冰碴子直接把门缝卡得死死的。上班急得火烧眉毛,人还得在车门旁边轮流拿小锤子砸,锤了十分钟,手冻得僵硬,门就是不开。谁要是赶时间,这种设计真能把人急得跳脚。
可车商们当年怎么宣传来着?说什么能降低风阻、炫酷新潮,实际测算后发现,降的那点风阻,连零头都不到,比车底流线、后视镜优化的效果差出十万八千里。这还不算,操作起来都能把青年变成中年:有的车型后头按前头翘,有的得往下按再往里推,还有的得掰着手指头琢磨一下怎么出门。真有不少人,站门前琢磨半天不敢下手,心想要不要用手机扫一扫?明明想耍个酷,最后变成了添堵。
有些人又心疼这些新潮设计,觉得全隐藏式门把手的禁令来得太突然,其实今年5月份,有关部门就征求过意见,就是专门针对这东西暴露的安全隐患,等于提前打了预防针。要说车商们没准备好,那可真是睁眼说瞎话。你看现在市场上一波新车,问界M7直接悄悄改回了半隐藏,极氪9X又老老实实用了回传统把手,大家都不是傻子,风向早看明白了。
更关键的是,全隐藏门把手看上去光鲜,碰撞测试数据让人挠头——侧面撞击后,自动弹出来的成功率只有一半出头。碰巧遇上极端情况,门卡住打不开,别说是创新,就是把“命运”交给小概率,玩得太大了。中保研的数据明明白白,机械门把手就几乎全都能开,前不久问界M7因为追尾门打不开的新闻,网上多少人看得心惊胆战。
要说换个全隐藏门把手,修起来还不便宜,单材料几百块,加上工时费随时能上千块。以前老式机械门把手,一百来块钱就全搞定。至于所谓“创新”,有的车直接门把手都没了,上面一排按键,看着新鲜,实际上冻住没法开、自动弹不出来,老人小孩一看全懵。最后没人买单,伪创新,老百姓心里像明镜。
其实,真正的好设计,从来都不是啥花里胡哨的玩意儿。像冬天加个小小的门把手加热、电动防夹,外表平平无奇,但真的能省大麻烦。监管也不反对创新,但是有底线——机械冗余,起码得保证关键时刻手能开,命在把手,关键不能抛锚。
现在门把手的创新,就像薛定谔的猫盒子,外表叠了一层又一层,实际用起来很多人一头雾水。像传统门把手那样一拉就开,才是顶级体验。创新如果真的贴心,是让人省事的;要是只为了站在展厅里供人观看,早晚要被淘汰。
还有人说全隐藏门把手没有“科技含量”就失去了豪华的感觉。其实,把安全和易用放在第一位,才是豪华。所谓的科技感,不该是操作复杂、冬天卡门,更不能是事故里卡命,工程师们该多花点心思在用户真正关心的体验上,而不是费尽心机搞门道为了与众不同。
这回监管明确了,必须要有机械冗余设计,光有自动弹出的那一套不管用。车企想创新,完全可以从解决真实需求下手:比如北方冬天一冻门打不开,那就给门把手加热;家里老人不会操作,门把手操作逻辑越简单越好。修理花了冤枉钱,厂商能不能踩刹车,少整点花架子,多点实用。
其实大家早就盼着门把手这事有个明明白白的说法。新车直接回归半隐藏乃至传统设计,说明整个行业认清了噱头和实用之间的区别。人们不需要每天研究怎么出门,也不需要为开门自带紧张剧情。日常用车,稳定实用才是硬道理。
时代在变,创新不能变味,更不能拿安全开玩笑。全隐藏门把手,一开始是卖点、后来成槽点,最终退出江湖,只能说跑偏的创新总归还是要回到正道上来。以后新车上市,没有花里胡哨的门把手,大家都省了不少麻烦。
汽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耍把式的。能让冬天门一拉就开、安全随时有保障,那才算是暖人心的小设计。
玩花活,不如踏实开门走人。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