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的节奏,嘉定试驾、智己LS6预售与奥迪E5落地
最近几天上海嘉定那边挺热闹。前脚余承东跟贾健旭一起在园区里转悠,说是又去试了尚界H5。晚上微信群就有人发照片,拍得糊糊的,说“这车看着比之前大一圈”。没过两天智己新一代LS6开了预售,又隔三天奥迪E5 Sportback也跟着亮相。20号那会儿尚界微博晒出内饰官图,群里有个销售顺嘴说,“座椅通风终于不是摆设了”,还特意提醒25号可以开始订。
这些动作其实串起来挺有意思——不是单纯的新车上市,更像是一波接一波,把智能、品牌和平台都往前推了一步。有师傅在修理厂聊天时感慨:“上汽这几年变招快得很,不像以前光靠合资吃饭。”确实,现在智能汽车行业里,新和稳成了两个方向,但真要把俩揉到一起,还真不容易。
我记得小时候家门口路边停满桑塔纳,那时候谁家能买辆别克新世纪都算“体面人”。听老爸讲,上汽当年引进德国技术的时候,全车零件都是空运来的,中国自己造的只剩轮胎和标志。工厂里的老师傅说过,“敲第一辆桑塔纳用的是德国锤子”,现在想想也是历史的一幕。
后来帕萨特、GL8陆续出来,有邻居买了GL8做生意,一度觉得空间比房子还大。但其实背后,是上汽拉着105家零部件企业、六所高校还有研究机构一起搞供应链,从管理到技术一点点搭起来。我有次去安亭参观老厂房,看见墙角堆着旧发动机壳子,据说是最早国产化实验品,还有工程师手写笔记本扔在桌上,翻开全是数据公式——这种细节外头人根本看不到。
再往后荣威出来的时候,我身边不少年轻人盯MG6,说运动化调校才对胃口。一哥们刚毕业攒钱买MG6,他吐槽:“这个导航系统卡顿,比手机慢半拍。”但2016年斑马智行上线之后,同事开的RX5就已经能远程控制空调,有次冬天早晨他直接APP遥控提前热车,我们几个羡慕半天。这种互联网思维进汽车,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慢慢普及开的吧。
其实国际化也不是嘴上一句带过去。我表姐嫁泰国,她老公去年刚换名爵,在曼谷街头跑出租,她微信视频给我看,说当地修理店配件齐全,还专门有中文说明书。这些细节,就是中国品牌真正走出去的证明。从1984年到现在,上汽一步步把合资、自主、新能源连成线,也算见证整个市场变化吧。
聊回技术层面,这两年大家都爱讨论新势力,但群友常挂嘴边一句话:“要学造车还是得看看上汽怎么干。”比如最新那台AUDI E5 Sportback,不只是多一个新能源车型,而是ADP平台第一次让中国团队主导研发权。有朋友参加试驾活动回来讲底盘反馈特别紧致,“刹车脚感不像传统德系那么硬邦邦,多了一丝韧性”,他说这是Momenta辅助驾驶加持下的新体验。而且底盘响应速度据说行业领先40%,维修师傅顺便补充一句:“空气悬挂可别忘保养,不然半年漏气你哭都来不及。”
另一头智己LS6上的恒星超级增程,其实就是跟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出来的成果。我去年冬天下雪时借朋友的LS7开去崇明岛,高速服务区临时充电,他掏出手机自测功率170kW起步,“咖啡喝完电就满三分之一”,实际体验下来比宣传靠谱。他还吐槽低温下续航掉的不多,这点确实难得,因为不少国产电动车冬季掉电厉害,用久了心累。不过维修技师私下提醒过,“增程器维护周期千万别拖,该换油还是要按手册来。”
很多所谓新势力拼配置,其实离体系差距还远。不少小众品牌动力总成还是拼装博世或者地平线方案,自研能力只能打标签。但华域线控系统这些玩意儿,在业内已经给宝马特斯拉供货好几年,我认识的一位电子工程师提过,他们内部标准非常苛刻,经常返工几十遍才能达标。“做深做广才是真本事,”他说,每次OTA升级只是小打小闹,大规模交付考验的是整体协同能力,这种东西急不得。
还有一次群友分享事故案例:某款自主SUV高速失控追尾,本以为主动安全系统能兜底,结果发现传感器被泥浆堵住没反应。他分析道,上汽系车型防护设计更严密,比如雷达位置高于一般水平,就算遇暴雨泥泞也不容易失效。这类冷门细节平时没人注意,可关键时候救命啊!
至于产业赋能这块,其实很多二级供应商都是靠上汽撑起来。联合电子动力系统一直给广汽、一气供货,我舅舅原来就在联合电子干活,他经常抱怨“每个月报告厚如砖头”。这种流程严格,也保证产品稳定性,所以市面上一些杂牌搞不定长周期验证,只能短期凑合卖卖而已。在这一块,新势力真的追不上体系积淀这么深的大厂,人脉资源和管理经验完全不同量级嘛!
再聊聊合作模式吧,有销售吹牛说尚界H5未上市先火爆,经销商报名1500多家,包括保时捷沃尔沃路特斯渠道都有兴趣转投。这消息真假难辨,不过今年上海展会上余承东亲口提“准备好产能”倒是真的。当初荣威RX5搭载斑马系统,引爆互联网+浪潮;Marvel X量产L2级自动驾驶;2023年智己获L3道路牌照……这些节点都是行业拐点,不止简单新品发布那么回事。有位老司机回忆朗逸上市那阵,本土研发路径彻底打开,让国内消费者第一次觉得“中国制造”不仅仅等于便宜货,也是品质象征。他甚至笑称:“朗逸陪我熬夜加班无数次,比媳妇还靠谱。”
智能普惠这个话题也绕不开成本效率问题。华为曾经直言很难做到人人可用,但据群友透露,上汽整套架构重构后压缩成本明显,同价位功能丰富不少。“又好又便宜”的承诺许多人喊多年,却只有少数企业真兑现。今年朋友圈刷屏最多的话题就是尚界15-25万价格段将智能从高价值变高普及,到处有人问哪里订购划算,还有销售悄悄推荐某地区优惠力度最大——当然具体情况每月都有变化,小道消息不能尽信哈!
奥迪方面也是一样,与上汽合作之后新能源定位重新梳理,从设计语言到用户信任全部重塑。据懂行的人分析E5 Sportback依托的是完整的平台、电池与智驾验证能力,对用户来说豪华并非加料多少,而是在帮忙筛选最适合自己的技术方案。有邻居拿自己A4L跟朋友新上的E5对比,两个人吵半天到底哪款座椅支撑更舒服,一个坚持传统机械调校,一个死守最新云端算法,各执一词最后谁也没服谁……
最后插个生活琐事:楼下修理铺老板最近收了一台2009年的帕萨特B7,据他讲当初发动机故障灯亮一直查不到原因,后来拆开发现原装传感器竟然还能正常工作,只不过线路老化导致偶发误报。他总结一句话:“稳定才是真豪华,新鲜玩意儿再多,没有扎实基础迟早掉链子!”这一句话倒挺适合眼下汽车圈各种风向乱飞的时候拿来参考一下——毕竟,无论什么花样,总归离不开体系沉淀和真实体验罢啦。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引用自微信群交流、维修技师访谈以及公开新闻报道等日常渠道,如需核查请自行甄别来源真实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