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精英vs中国刚需:中美电动车市场差了一个至境L7,通用终于懂了该放手

当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在笔记本上写下“中国新营销”五个字时,上汽通用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经理薛海涛突然意识到,这场持续了30年的合资博弈,正在发生微妙而关键的转向。2025年9月,别克至境L7的亮相不仅让上汽通用喊出“为合资正名”的口号,更让这家即将迎来30年合资协议到期的企业,在底特律的董事会上拿到了“技术自主权”的钥匙。从“用通用的技术”到“听中方的定义”,从被动接受产品图纸到主动主导研发路线,上汽通用的这场逆袭,不只是一家企业的绝地反击,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合资模式中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反哺品牌”的标志性转折。

50岁精英vs中国刚需:中美电动车市场差了一个至境L7,通用终于懂了该放手-有驾

一、30年合资困局:从“技术依附”到“博弈升级”

1997年上汽通用成立时,中国汽车市场还处在“缺车”时代。彼时的合资模式逻辑清晰:中方出市场,美方出技术,通用带着成熟的发动机、变速箱和整车平台进入中国,上汽则负责生产和销售。这种“你给我用”的合作框架,让别克、凯迪拉克等品牌迅速占领市场——2017年上汽通用年销量突破200万辆,成为国内最大的合资车企之一。但繁荣背后,是中方在技术上的长期被动:车型定义要等底特律拍板,核心技术(如发动机、智驾系统)必须用通用的“全球标准”,甚至连营销话术都要经过美方审核。

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等品牌用电动化、智能化重构了竞争规则。而上汽通用却陷入“油电双困”:燃油车销量下滑,电动车依赖通用的全球技术(如Ultium平台),产品水土不服。2023年,其新能源车型年销量不足10万辆,仅为比亚迪的1/20。“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连董事会汇报都不敢提具体销量目标。”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执行副总经理曾瑜的这句话,道出了中方团队的憋屈。

真正的博弈从2024年开始。当时泛亚技术中心悄悄启动了“至境”项目:不依赖通用的全球平台,自主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豪华新能源子品牌。这个决定风险极高——若失败,不仅研发投入打水漂,还可能激化股东矛盾。但中方团队赌的是“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这里,电动车不是50岁以上精英的“社交玩具”,而是25-40岁家庭用户的刚需;不是追求“大尺寸SUV”的面子消费,而是需要“增程续航+智能座舱+城市智驾”的实用工具。当通用还在北美主推凯雷德电动版时,上汽通用已经意识到:必须用中国定义的技术,才能抓住中国消费者。

50岁精英vs中国刚需:中美电动车市场差了一个至境L7,通用终于懂了该放手-有驾

二、至境L7的“说服术”:用实车和数据砸懵底特律

2025年8月的底特律之行,是这场博弈的关键战役。上汽通用高层带着至境L7的实车数据、泛亚的研发成果和上半年的经营数据,走进了通用汽车全球董事会。“美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怀疑:‘你们真的能自己搞出来?’”曾瑜回忆。

薛海涛的汇报打破了这种怀疑。他用一个半小时拆解中国市场的变化:短视频平台如何影响购车决策(70%用户看直播选车)、线上订单占比(头部新势力已达80%)、城市智驾的刚需场景(拥堵辅助、自动泊车使用率超60%)。当提到“我们用直播间1小时卖了过去4S店1个月的量”时,玛丽·博拉和通用汽车总裁马克·罗伊斯同时停下了笔——他们意识到,中国的汽车营销早已不是“报纸+4S店”的传统模式,而是一场“用户直连”的革命。

但真正让美方闭嘴的,是至境L7的技术账本。这款车搭载的“逍遥智行”辅助驾驶系统,由上汽与Momenta合作开发,首发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能实时处理城市复杂路况数据;增程系统纯电续航200公里,综合续航1200公里,完美匹配中国用户“长途无焦虑、短途纯电”的需求;电子电气架构支持整车OTA,响应速度比通用全球平台快3倍。“上次董事会我们展示的是蓝图,这次他们摸到了实车,看到了冬季续航测试数据、智驾避障成功率。”上汽通用副总经理王晨东说。

更狠的是“对比数据”。泛亚团队拿出了Super Cruise和“逍遥智行”的中国道路测试报告:在上海城区,Super Cruise因依赖高精地图,激活率仅35%,而“逍遥智行”基于视觉方案,激活率达92%;在自动泊车场景,前者成功率68%,后者98%。“美国人终于问‘为什么不用我的系统’,我们的答案是‘在中国,你的系统不好用’。”曾瑜的这句话,让会议室陷入了5分钟的沉默——这不是“挑战权威”,而是用数据证明“谁更懂中国”。

50岁精英vs中国刚需:中美电动车市场差了一个至境L7,通用终于懂了该放手-有驾

三、“各走各路”的底层逻辑:中美市场早已是两个世界

通用总部最终松口,本质上是对“中美市场割裂”的理性妥协。在美国,电动车消费是“非刚需”:2024年数据显示,电动车用户平均年龄52岁,70%拥有第二辆车,买车更多是为了“环保人设”。因此通用的电动化路线是“旗舰先行”,用凯雷德电动版这样的大尺寸SUV吸引高端用户。

但中国完全不同。这里的电动车用户平均年龄32岁,80%是首购或增购家庭用车,对“续航、价格、智能”的敏感度远高于“品牌光环”。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5%,其中增程式车型占比30%——消费者要的不是“纯电信仰”,而是“没有里程焦虑的电动体验”。通用的全球电动化路线(纯电为主、依赖Ultium平台),在中国市场天然水土不服。

“与其让合资公司继续亏损,不如放手让他们用自己的技术赚钱。”这是通用董事会的潜台词。2024年上汽通用亏损15亿元,而2025年上半年已实现盈利,其中GL8新能源车型贡献了30%的利润——这款车正是泛亚用本土增程技术改造的“油改电”产品。“当我们告诉美方‘GL8新能源上市3个月订单破5万’时,他们终于明白:中国团队比底特律更懂怎么赚钱。”王晨东说。

这种“各走各路”的共识,最终落实为两条具体规则:一是“品牌基因不变,技术自主选择”——别克的“大空间、舒适性”基因保留,但用什么电池、智驾系统,中方说了算;二是“市场分开算账”——北美继续推通用全球技术,中国全力做本土研发。凯迪拉克的转型就是例子:未来国产车型将全部弃用Super Cruise,换上“逍遥智行”;电动化路线也从“纯电”转向“增程+纯电”双轨,首款车型明年上市。

50岁精英vs中国刚需:中美电动车市场差了一个至境L7,通用终于懂了该放手-有驾

四、合资2.0时代:不是“夺权”,是“共生”的新可能

至境L7的预售开启(9月28日),标志着上汽通用进入“合资2.0时代”。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方夺权”,而是股东双方基于现实的“理性分权”:通用保留品牌所有权和全球战略决策权,中方获得产品定义权、技术选择权和市场运营权。这种模式能否成功,取决于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如何平衡“品牌基因”与“本土创新”?至境L7的做法是“神似形不似”:保留别克“大别克”的空间设计(车长5.2米,轴距3.1米),但内饰用“东方意境”取代美式豪华——水墨纹理饰板、可升降的“山水屏风”氛围灯,甚至语音助手都支持“诗词接龙”。“美国人看到时说‘这不像别克’,我们回答‘这是中国用户想要的别克’。”曾瑜说。

第二,技术自主权能否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至境L7瞄准20-30万元豪华增程轿车市场,这个区间聚集了比亚迪汉EV、小鹏P7i、极氪001等强手。其优势在于“技术成熟度”:泛亚的增程系统经过5年验证,智驾系统已在GL8上小范围测试;劣势是“新品牌认知”——“至境”作为子品牌,需要从零建立豪华形象。上汽通用的策略是“开放对比测试”:邀请媒体、用户到广德试车场,把至境L7和竞品放在一起比续航、比智驾、比空间。“我们对技术有底气,不怕比。”薛海涛说。

第三,这种模式能否复制到其他合资车企?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当丰田、大众还在坚持“全球车型中国适配”时,通用已经用“放权”证明:在中国新能源市场,“本土定义”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未来3年,随着更多合资协议到期(如一汽-大众2028年),“上汽通用模式”可能成为行业范本——不是中方吃掉美方,也不是美方控制中方,而是“各展所长,各取所需”。

50岁精英vs中国刚需:中美电动车市场差了一个至境L7,通用终于懂了该放手-有驾

尾声:当合资车企开始“为中国造车”

9月15日,至境L7在泛亚技术中心亮相,现场近千人围观了它的极限自动泊车测试:在仅比车身宽0.5米的狭小空间里,车辆一次入库成功。那一刻,上汽通用的高管们想起了30年前——1997年合资签约时,中方团队只能看着美方工程师调试生产线。

30年过去,合资车企的角色已经反转:不再是“技术搬运工”,而是“创新策源地”。至境L7的意义,不仅在于一款车的成败,更在于证明:当中国市场足够大、本土研发足够强时,合资模式可以从“零和博弈”变为“正和游戏”。

玛丽·博拉笔记本上的“中国新营销”后面,或许该加上一句话:“未来的汽车竞争,不在底特律,不在硅谷,而在中国的城市街头。”而上汽通用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