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生最大的骗局是彩票,起码它明码标价、承诺抽奖,不像买车,花了血本,把大半辈子的存款付给了4S店小哥,然后还不知道到底买到了啥。现在想买个车就跟相亲差不多:资料里都写“外观优雅、性能卓越、极致经济”,相处一段发现“油老虎、毛病多、还得伺候着”。关键还有一堆“红娘”——也就是网上那些汽车自媒体,卖力撮合你赶快下订,生怕你反悔知道点什么真相。
但凡车企刚推个新款,这帮自媒体全比你亲妈还殷勤,测评的视频铺天盖地,标题一个比一个夸张,“零百加速爆表,空间大到能打太极”“续航试驾,黑科技还是大饼?”而你点进去,前半段儿一通热烈开扒,跟看“吐槽大会”似的,后半截开始变脸,实时带货,“我不是托儿,但这款车真香”。你以为他们讲道理?他们讲“广告法”。
说到这些汽车测评,有些人还真信了,下单之前要把小红书、抖音、B站的测评视频刷他个百八十遍。刷到最后,就剩一句话:你愿意相信谁,决定了你会掉进哪个坑里。毕竟这年头,车评人的嘴就像是魔术师的帽子——你永远不知道他今天要变出几只兔子,还是直接从里头扯出你未来的维修账单。
测评到底有多“真”?说杯水里是矿泉水还是自来水,敲钟的永远是掌勺的人。之前还闹出笑话,某车自媒体“冬季极限续航”测试,明明发动机都冻成老年哮喘,非得写成“北极探险家,续航无忧”。你要是看不懂门道,就别怪人家给你买了洗地毯的广告,顺便把你脑子也洗掉一层。
有时候这些测评还不止是夸,夸也分价码高低。你是世界五百强,有钱?特么给你夸成“行业信仰”。钱不到位呢?马上给你踩成“马路杀手”,甚至车还没开出4S店,便宜新司机直接被媒体口水淹死。这些“评测侠”,左手接广告,右手敲键盘,谁给饭吃就是亲爹。
还记得某“消失的前车”事件吗?你不记得?没关系,反正换个爆点,新闻照样变着花样告诉你“中国技术不行”,毕竟黑子经济学里,“流量就是威力”,踩谁都行,反正不是自己开车,油贵。外面的世界看咱们中国品牌,拎着洋大人的饭碗收割吐槽,吆喝得比本地水军都上头。那些揭人短的,却正好让国外品牌混得风生水起,一场好戏分明是“双簧”,观众却当真。
但,好戏终于迎来反转。这不,国家六个部门热腾腾联合下场,一顿“全桌面整顿”,花式招呼这些“有故事”的车媒和水军:“你们谁再玩套路,行,咱们玩真的!”以前谁都能嘴炮两句,今天比谁都慌的一定是那些把假评测当财神的自媒体。国家部门这次不是亲戚串门,是正儿八经的“平事大队”进场,“哨子吹响,不能再笑场了!”
科普一词现在成了遮羞布,测评成了钱袋子的拉链。别说挣钱养家,现在“以商养测”“以测养商”要变“以命养胆”了——曳地而来的监管就是问候他们的“定风珠”。夸人的,踩人的,水军的,造假的,哪方都别想再混水摸鱼。广告收不收无所谓,但你悬着一把“负面测评”的刀在头上勒索,老板再牛,腿也得软三分。
玩到极致的还数华为家那位。车展快要开始,人家鸿蒙智行一看名单,那些“自带锤头”的大V,甩手踢出直播间。咱不是差那点气氛,是老子不想惯着你酸文假意。本事大有本事大的傲气,脸皮厚的永远觉得大家都欠他条命。偏偏华为的操作相当“实诚”,你玩阴的我不吃这套,广告路上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偏要跟你杠到底。不伺候自媒体,不低头包场子,就差拉横幅写“本企业拒绝被PUA”。你花拳绣腿,我只管搞技术,正气得跟溢了锅的鸡汤一样。
理理这些暗箱操作,更精彩的其实在桌底下。有的车企为了刷存在感,雇水军日夜刷榜单,抬数据,编故事。卖一辆车,水军瞬间在评论区布下五星连珠阵,差评一水儿封号,正评排长龙。微博榜单,一会儿销量爆炸,一会儿订单翻倍,水军推送下的真相只有一个——你以为的数据,都是算法编的鬼故事。六部门联合大整治,有没有车企尿了裤子?我是不知道,但肯定有人家“牙关咬碎肉往肚里吞”。
说到底,市场里到底谁是“真水军”,谁又是“假真评”,业界都心知肚明。公关部的工资条跟平台的收款码早就直接相连,品牌部分析的模板,比小学生抄作业还不走样。给点钱请点“KOL”发发神经病广告,拉流量、捧榜单,坏消息通通雪藏,真问题一律噤声。这操作吧,讲究八个字:“钱到位,评价对;钱不到,直接怼。”
让人服气的,还是华为那群法务铁军。最近直接红头文件一甩,法律兵马俑进场,主攻那些敞开大门吸水军的MCN公司。一个MCN养几百个小号,一年操作比你年薪还高,捏着车企软肋反复揉搓。本来以为自己能一手遮天,结果法务部门说了:“兄弟,今儿个轮到你上惊雷了。”一追再追,刑事责任都安排上了。老板们估计现在都想着走路脚后跟是不是要抬高点,免得一不小心踩进监狱的门槛。MCN老板们看新闻的表情,那种“农药被查出三聚氰胺”的紧张感,跟炒股被腰斩一模一样。
其实这种“大快人心”的正义时刻,说白了也挺荒诞。别看大家叫好,其实谁手里没有点灰色流量的把柄?水军互咬,舆论场上套娃到你认不出娃亲爹。媒体一边骂车企黑,车企一边请媒体喝茶,大家台上互喷,台下划拳。公关部往左,法务部往右,市场部按F5刷新榜单,反正最后谁都能赚到点牛肉干,只是到底肥了谁的腰,谁也说不好。
有意思的是,动刀整理的风波下,消费者永远是那个“狠不下心说拒绝”的吃瓜群众。满屏的评测、对比、爆料,七嘴八舌;实际上能让你买的,都是预算上调三遍、斗智斗勇还得看心情的操作。大家无非是想买辆好车,不求猴赛雷,下班别趴窝,事故不翻车,多活几年身体健康,就这么简单。可偏偏遇上了测评里的“高科技鬼故事”,KOL协同做局,水军按段“剧情杀”,每一秒都是一场消费的德州扑克,庄家永远坐对面。
说到最后,其实也用不着感慨。大厂有大厂的新气象,小厂有小厂的舆论盒饭;玩家玩得花,大头终究还是出来混的要还的。一阵春风扫得自媒体鸡飞狗跳后,新一季闲鱼照样浪花朵朵。监管又不是魔法,今天压明天松,诚实买单付账的永远只有用户。大家嘴上喊“健康市场我有一份力”,其实内心多半还是想问一句:“今天谁凉了,明天还能乱不?”
至于我,说这么多,其实也没真打算买车,毕竟腿脚还算结实,公交卡余额充足。下次真要买,肯定亲自上“试驾车”,不信网红自媒体,不信榜单神话,也不信运势测评。要是被骗了咋办?老实说:那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毕竟比起汽车圈的这些“猫腻”,我对自己的智商本就没啥信心——这点自知之明,省下的心病比保险多得多。
朋友们,你们怎么看?不如一块去评论区聊聊,看看谁家的瓜比较甜,反正“有风吹到你我家”,也算是幸福生活的一点“仪式感”吧。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