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4S店接连爆雷 新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生死时速谁能突围

最近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身边开了好些年的汽车4S店,好像正在发生一些悄悄的变化。

有些店面突然就关门了,有些呢,摇身一变,挂上了新能源汽车的招牌,卖起了那些以前只在手机上刷到过的新潮电车。

与此同时,新闻里也总能听到一些大型4S集团经营困难、甚至“爆雷”的消息,搞得人心惶惶。

很多人就纳闷了,这卖车的好生意,怎么突然就干不下去了?

传统4S店接连爆雷 新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生死时速谁能突围-有驾

一边是新能源车卖得火热,满大街跑,另一边是传统4S店叫苦连天,说“卖一辆亏一辆”。

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行业巨变?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意好坏问题,这其实是一场关乎整个汽车销售行业未来命运的生死时速。

要想看明白这盘棋,咱们得从两份最近发布的行业报告说起。

一份是《2025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经销商百强排行榜》,这可以看作是全国汽车经销商的实力总排名;另一份是《2025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经销商集团新能源排行榜》,专门看谁家卖新能源车卖得最牛。

把这两份名单放在一起对比,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出现了,那就是严重的“错位感”。

你会发现,在新能源车销售榜上名列前茅的集团,在总实力榜上可能并不算最顶尖的。

举个例子,新能源卖得最好的浙江广成汽车,在百强总榜里排在第13位;新能源榜的第二名北京鑫敏恒,总榜排名是第29;最让人惊讶的是新能源榜排第四的安徽东和汽车,在百强总榜里竟然排到了第91位。

这就好比上学的时候,班里一个总成绩中等的同学,突然在一次数学竞赛里拿了全省冠军,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新能源汽车这条全新的赛道,给了一些原本不是行业巨头的经销商一个绝佳的“换道超车”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重新洗牌,改变自己在行业里的地位。

看清了这个大背景,我们再来细分一下,看看不同规模的4S集团在这场变革中都扮演了什么角色,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

传统4S店接连爆雷 新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生死时速谁能突围-有驾

首先是那些家大业大、常年霸占百强榜前几名的“老大哥”们,比如物产中大元通、永达集团这些。

对他们来说,燃油车业务是他们庞大商业帝国的基石,体量非常大。

所以,他们布局新能源,更像是一种战略补充,是在确保主营业务稳定的前提下,开拓新的增长点。

从数据上看,他们的新能源车销量大概占总销量的百分之十五到三十之间,整体还是“燃油为主,新能源为辅”的格局。

他们不着急一口吃成个胖子,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和实力去承受转型的阵痛,可以稳扎稳打,从容布局。

其次是那些处于行业中游的集团,他们可以说是最有“野心”的一批。

比如北京鑫敏恒和山东顺骋。

他们的打法就非常激进,可以说是把宝都押在了新能源上。

就拿北京鑫敏恒来说,一年总共卖了9万多台车,其中新能源车就卖了接近7万4千台,占比高达百分之七十八点七!

这已经不是补充业务了,这基本上就是主营业务了。

这些集团原本的燃油车业务也做得不错,但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与其在燃油车这个竞争白热化的“红海”里和巨头们拼得头破血流,不如在新开辟的新能源赛道上全力冲刺,争当领跑者,这是一种非常果断的商业决策。

最后,还有一类集团,他们转型新能源,已经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生存。

传统4S店接连爆雷 新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生死时速谁能突围-有驾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前面提到的安徽东和汽车。

这家集团的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九十三点三,基本上已经彻底变成了一家新能源汽车专营集团。

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快、这么彻底地完成转型,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他们原有的传统业务规模不大,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掉头起来非常灵活。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他们紧紧抱住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品牌——比亚迪的大腿。

安徽东和与另一家类似情况的成都新港集团,都是比亚迪的核心经销商。

这种策略的好处显而易见,聚焦在一个市场表现极其强势的品牌上,可以迅速享受到市场红利,效率极高。

但风险也同样巨大,这相当于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

一旦这个品牌的产品力出现波动,或者主机厂调整渠道策略,那这类高度依赖单一品牌的经销商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那么,为什么从去年开始,整个4S集团体系都像是突然醒悟过来一样,开始疯狂地向新能源转型呢?

其实这场变革的种子早就埋下了。

传统4S店接连爆雷 新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生死时速谁能突围-有驾

在2021年到2022年,随着新能源车销量的爆炸式增长,渠道扩张也非常迅猛,但那时候的主角是特斯拉和“蔚小理”这些造车新势力,他们用直营店和代理模式迅速占领市场。

传统的4S集团当时大多还在观望,只是少数像永达这样的先行者开始试水。

当时,做新能源对他们来说,更多是锦上添花。

但到了2024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燃油车的利润急剧下滑,市场竞争进入了残酷的“价格战”,很多4S店都撑不住了,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近万家4S店的“负增长”。

这时候,转型新能源就不再是一个“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一个“不做就得死”的必答题。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中升这样的行业“一哥”,也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一口气拿下几十家华为问界的门店,全面拥抱新能源。

这个阶段,新能源已经从“增量业务”变成了“救命稻草”。

当然,现在就断言谁输谁赢还为时过早。

当前的销量排名,更像是比赛的中场比分,真正的决胜局还在后头。

不过,从各家的动作来看,未来的竞争策略已经初见端倪。

一种是像中升那样,深度绑定华为问界这样的头部新势力,借助强势品牌快速上量。

传统4S店接连爆雷 新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生死时速谁能突围-有驾

另一种是像安徽东和那样,深耕区域市场,在一个或几个省份内做到极致,形成局部优势。

还有一种就是头部集团的“生态打法”,他们不光卖车,还想把充电、维修、二手车等所有后续服务都抓在自己手里,打造一个闭环的服务体系。

比如中升,不仅卖车,还推出了价格不菲的新能源养车服务包,甚至引入专业的电池维修连锁品牌进驻自己的门店,其野心可见一斑。

最后,我们再聊聊这场大变革对我们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4S集团的转型,对那些我们平时经常光顾的独立汽修厂、美容店来说,冲击是巨大的,但也带来了新的机会。

过去,独立修理厂很难接触到新能源车的核心维修业务,因为主机厂把技术和配件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但现在,情况正在改变。

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已经到来:第一批购买新能源车的车主,他们的车正在陆续过保。

据统计,光是今年,全国就将有超过100万台新能源车出保,其中仅特斯拉一个品牌就有超过50万台。

这意味着,一个庞大的、过去被封锁的售后维修市场正在被释放出来。

当车辆过了保修期,车主就不再必须去昂贵的官方4S店进行维修,他们会寻找性价比更高的独立维修服务。

对于那些有技术、有准备的独立修理厂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特别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部件的维修,将成为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可以说,2025年,将是新能源汽车过保业务的元年,一个全新的市场正在向我们招手。

当然,对于那些暂时无法切入新能源领域的修理厂来说,在一些新能源渗透率还不高的地区,专注服务好存量巨大的燃油车,尤其是车龄较大的老旧车辆,同样也能活得很好。

在这个变革的十字路口,无论是大集团还是小作坊,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