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过滤公关话术,为你呈现最真实的经济真相 —— 还附带一丝幽默。毕竟说实话,有时候你不笑一笑,真的会想哭。
我们将聚焦欧洲工业的核心引擎 —— 德国。我们要聊的话题,对德国身份而言至关重要,几乎等同于他们国旗上的象征 —— 汽车。大众汽车,“人民的汽车”,但当 “人民的汽车” 不再属于人民,当中产自由的象征沦为奢侈品时,会发生什么?
在波鸿这样的德国 “铁锈地带” 工业城市,一场无声的危机正在酝酿。相信我,这绝不仅仅是德国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份破裂的社会契约、绿色理想与经济现实的冲突,以及一家家族经营的汽车经销商如何无意间成为欧洲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现象 “预言家” 的故事。
系好安全带,我们即将深入探讨:为什么你的下一辆新车,可能会完全超出你的承受范围。
认识一下基尔斯滕・费克斯,我们姑且叫她费克斯姐妹。她的家族在波鸿卖车近一个世纪了。这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玻璃钢结构的大型经销商,而是一个建立在握手信任和回头客基础上的地方。顾客大多是护士、工厂工人,他们是德国经济的支柱。
几十年来,他们的核心业务是销售全新的、经济实惠的掀背车和旅行车 —— 那种你第一份工作时买的车,或者组建家庭时换的车。但如今走进费克斯汽车行,你会发现停车场上连一辆全新的车都没有。一辆都没有。为什么?
正如费克斯姐妹所说,她的顾客口袋里的钱就是变少了。“钱变少了” 其实是种委婉说法,真实情况是德国中产正被压榨得喘不过气。自 2020 年代初的恶性通胀以来,我们都感受到了压力:住房、食品、能源,所有东西都在涨价。
但新车的标价,不只是上涨,而是飙升到了另一个层级。让我们用数据说话,1995 年,普通德国人大约需要 32 周的工资才能买一辆普通新车 —— 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还能承受。
快进到今天,2025 年末,你觉得现在需要多少周工资?根据最新数据,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近 48 周 —— 买一辆新车几乎要花掉一整年的税前收入。想想看:你工作一整年,每一分税前收入都用来买车。这不是购买,这是一种奴役。
费克斯姐妹早有预见。她看到忠诚的顾客走进店里,看到标价后摇摇头,然后转身离开。于是她做了任何聪明生意人都会做的事:适应变化。她扩大了维修业务,因为人们现在拼命想让自己的旧车尽可能多开几年。她还把整个销售区都转向了二手车,通常是使用不到一年的准新车。
为什么?因为新车最初的大幅贬值已经发生,她可以以低数千欧元的价格卖给顾客。正如她所说:“价格是最重要的,品牌忠诚度、光鲜的新功能,这些都排在其次。” 人们知道自己再也买不起以前能负担的车了,而且他们对此感到愤怒。费克斯汽车行不再只是一家经销商,更成了社会不满情绪的晴雨表。
那么罪魁祸首是谁?是谁扼杀了经济实惠的汽车?这不是简单的 “谁干的” 问题,更像是《东方快车谋杀案》—— 每个人都参与了这场 “犯罪”。让我们列出嫌疑人:
嫌疑人一:通胀怪兽
这是最明显的一个。疫情后的供应链混乱、乌克兰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都导致钢铁、铝、塑料等原材料成本飙升。我们赖以生存的微芯片 —— 从发动机控制系统到车载娱乐系统,全都变得像龙蛋一样稀有珍贵。汽车制造商自然会把这些成本直接转嫁给消费者。这一点毫不意外。
嫌疑人二:布鲁塞尔规则手册
这是个更具争议的角色。多年来,欧盟一直在致力于让汽车更安全、更环保。表面上看,谁能反对呢?我们说的是那些曾经只有奔驰 S 级才有的配置,如今成了强制要求: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辅助、驾驶员疲劳检测、复杂的排放控制系统。
但经济真相是:没有免费的安全配置。每一个传感器、每一行代码、每一个催化转化器,都会增加成本。斯特兰蒂斯集团(旗下拥有保时捷、菲亚特、欧宝等品牌)的总裁安东尼奥・费洛萨亲口说过,他抱怨欧盟 “推行的节奏,既不是消费者想要的,也不是消费者需要的,更不是消费者能负担的”。这是典型的 “好心办坏事”—— 铺就了一条…… 没有经济实惠汽车的道路。
嫌疑人三:真正的幕后黑手 —— 高端化战略
虽然通胀和监管是真实存在的因素,但它们也成了汽车制造商们真实意图的 “烟雾弹”—— 一场蓄意的、精心策划的战略转型。
正如汽车数据公司 Jato 的大卫・D・吉罗莱莫所说:“汽车制造商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销量了。” 旧的游戏规则是:尽可能多地卖车,哪怕每辆福特嘉年华或大众 UP! 的利润微薄。新的游戏规则是:优先生产高利润率的车型。
从 CEO 的角度想想:生产 100 辆小型城市车才能赚 10 万欧元,为什么要费这个劲?卖 10 辆高配、功能齐全的 SUV 就能赚到同样多,甚至更多。这不是意外,而是选择。他们正在主动 “疏远” 中低收入阶层。
小型车已经遭遇了 “大规模灭绝”:福特嘉年华 —— 近 50 年的欧洲标志性车型,没了;大众 UP!,没了;雪铁龙 C1、欧宝 Adam,全都被送进了 “汽车废品场天堂”。结果就是:购买新车的门槛被硬生生抬高了。
几十年来,菲亚特熊猫一直是意大利经济实惠出行的代名词。2010 年,它的售价约为 9000 欧元;如今 2025 年,新款混动版的起售价接近 1.6 万欧元。15 年间涨价 80%,远远超过了工资涨幅。汽车制造商实际上在他们的展厅周围筑起了一堵墙,墙上写着:“如果你的薪水没有一个可观的起薪,请去我们的二手车部门。”
但等一下,你可能会问:“那电动车呢?它们不是未来吗?不是应该拯救我们所有人吗?” 没错,伟大的电动车转型 —— 欧盟气候战略的核心。汽车制造商告诉我们,这是前进的道路。大众甚至将其 ID.3 定位为 “电动时代的甲壳虫”—— 一款面向大众的汽车。
那我们来看看这款 “电动人民车” 的标价:截至今天早上,最便宜的大众 ID.3 售价高达 33330 欧元。作为对比,它的汽油动力同门车型 —— 全新大众波罗,起售价约为 21500 欧元。“人民的汽车” 比真正面向人民的汽车贵了 50% 以上。这不是转型,而是阶层划分。
政府可以大谈绿色目标,但他们创造了一个双重体系:那些能负担 3 万至 4 万欧元电动车 “入门费” 的人,和那些只能呼吸尾气的人。而故事的情节在这里变得更加复杂:当欧洲汽车制造商忙着为现有的富裕客户生产昂贵的电动车时,一个新的挑战者从东方而来 —— 中国龙已经登场。
比亚迪(Build Your Dreams)等中国企业不只是在生产电动车,而是在生产经济实惠的电动车。现在在德国,你可以买到比亚迪海豚 —— 一款配置精良的优秀电动车,起售价仅为 22990 欧元。我再说一遍:大众试图以超过 3.3 万欧元的价格卖给你 “电动梦想”,而比亚迪却以低近三分之一的价格,把一辆性能相当的车交到你手中。
这不是价格差距,而是鸿沟。这是用欧洲汽车工业自己抛弃的武器 ——“性价比”,对其本土市场发起的正面攻击。欧洲汽车制造商陷入了典型的 “两面夹击”:一方面,欧盟法规和自身的高端化战略导致成本高企;另一方面,中国竞争对手掌握了电池技术和规模经济,准备用人们真正买得起的车充斥市场。
这种经济压力不仅在展厅里蔓延,更渗透到了街头,更重要的是,渗透到了投票站。在德国,当你触碰像汽车这样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东西时,你就是在玩火。正如奥利弗・纳特维教授所指出的:“汽车仍然与自由、自主和独立的理念紧密相连。剥夺这种权利,或者让它变得高不可攀,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不便,更被视为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攻击。”
这加剧了被排斥感和怨恨情绪,而这种情绪正在席卷整个欧洲大陆,引发政治动荡。还记得法国的 “黄背心” 抗议吗?它们就是由燃油税引发的 —— 一项伤害劳动者钱包的绿色政策。在德国,这种不满情绪有了一个名字:德国选择党(AfD)。
这个极右翼政党在民调中支持率飙升,尤其是在波鸿这样的前工业中心地带。他们的口号简单而有力:“柏林和布鲁塞尔的精英们,带着他们的绿色议程和脱离现实的政策,正在背叛你们。他们夺走了你们的工作、传统和买得起的汽车。”
来自波鸿的德国选择党议员克里斯蒂安・路易斯指着破败的欧宝工厂说:“汽车工业正在为富人生产电动车,而普通家庭被抛在了后面。” 他说的事实没错,而这个信息对那些只想拥有一辆可靠的车去上班的警察、护士、工厂工人来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对主流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像弗里德里希・缪斯这样的保守派领导人现在正疯狂退缩,推动欧盟放宽或取消 2035 年禁止销售新燃油车的计划。为什么?因为他们害怕德国选择党的号召力。可负担性危机已经把电动车转型从一个技术挑战,变成了一场全面的文化战争。
政府试图通过向低收入家庭提供电动车购买补贴来弥补这一差距,但这是政策制定者脱离现实的典型案例。不错,你给一个家庭发放 2.8 万欧元电动车的补贴,但他们住在 4 楼的出租公寓里 —— 他们该在哪里充电?从窗户里甩出延长线吗?
他们仍然依赖昂贵的公共充电站,这完全抵消了电动车 “燃油成本低” 的优势。这项政策没有弥合差距,只是凸显了差距。
那么,前景有希望吗?面对来自政治和中国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欧洲汽车制造商正在仓促应对。大众宣布将推出 ID. 波罗 —— 一款承诺售价低于 2.5 万欧元的小型电动车;其姐妹品牌斯柯达也将推出价格相近的 Epic 跨界车。
但说实话,2.5 万欧元真的是新的 “可负担价格” 吗?对许多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在德国这个我们眼中的 “富裕天堂”,近五分之一的人面临贫困或社会排斥的风险。对他们来说,2.5 万欧元的车仍然是幻想。
这让我们回到波鸿,回到我们务实的英雄 —— 费克斯姐妹身边。她没有等待政客的承诺或 CEO 的新闻稿,她活在现实世界里。她看到了顾客眼中的沮丧和无声的愤怒,看到了他们被自己曾经助力构建的系统 “抛弃” 的感觉。
她的解决方案并不光鲜,也不具革命性,只是卖给他们高质量、几乎全新的燃油车 —— 他们买得起、信得过的车。通过这样做,她为顾客节省了数千欧元,让他们能继续上路。
2025 年德国汽车的故事,不再是 “人民的汽车” 的胜利,而是一个关于破碎承诺的警示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战后经济奇迹中铸就的社会契约,在疯狂追求更高利润率和宏大绿色理想的过程中被撕毁的故事 —— 而这些理想忘了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切的代价,该由谁来承担?
答案一如既往:普通民众。正是这些人,如今发现自己被困在路边,眼睁睁看着昂贵的 “电动未来” 从身边疾驰而过。而在这片真空之中,正是像基尔斯滕・费克斯这样的务实主义者,一次卖出一辆二手车,维持着社会引擎的运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