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账期”?这到底是汽车圈的“真香定律”,还是供应商们的“薛定谔的账款”?
你是不是也曾经好奇,车企集体表态之后,这个听起来很美的承诺,到底有几分落地,多少是姿态,又有几分是实打实的行动?
别着急,咱今天就细细把这摊事儿翻一翻。
讲真,汽车行业让账期绷紧到60天,其实背后是有些“悬疑”意味的。
光听17家主流车企在今年6月头两天几乎同一时间齐刷刷搞声明,这阵仗,谁看了都忍不住要感叹一句:“不得了,汽车行业要变天了吧!”
可你再想想,这事这么突然,是真要和“拖延症”彻底分手?
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说白了,谁还没点数,这些年车企账期越来越拖,供应商一天天像拎着个漏锅找水喝。
但2025年6月头一波表态——再加上国务院6月1号那条《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刚落地,小微企业也等着盼这口气,行业才起了这么大动静。
官方的动作、企业的承诺、社会的舆情,这一波三连,配合得简直像打游戏合体技。
问题依然如影随形。
车企承诺是承诺,政策也不是第一次定,但账期拖着、票据花样繁多、回款找不着着落,这戏码谁还没“眼熟”呢。
老百姓说“承诺易,落地难”,供应商们可太明白——“到我账上才算真”。
可账款能不能按时落袋为安,这60天里,其实也暗流涌动着不少小九九。
账期这件事本身就自带江湖气。
有钱的是大哥,没钱的就只有哭了。
谁掌握主动权,谁就能多压点账,把资金拿去“循环周转”赚点利息,听起来合理——可你想想,压着供应商的饭碗,不等于在别人家锅里捞油喝么?
批发爽气一时,大家都高枕无忧,转天一旦兜不住,整个供应链分分钟闹起“骨牌效应”。
这回好,政策落地、集体承诺、监管上线,所有的眼睛都盯着看,车企们能不能当个“说到做到的好哥们”,不再留那些扯皮的后路?
调查亮数据:气氛微妙、改观有限、回款清奇
咱们来点干货哈——
新京报贝壳财经这一波调查特别带劲,既有对行业的整体问卷,也有对分市场供应商的访谈。
铺天盖地的数据,眉头一皱——全员行动的气势已经起来了,但执行层面,依旧暗藏玄机。
首先,“知情路径”这事就有点悬。
66.67%的供应商说,是看新闻才知道变革的;
只有16.67%是车企直接吱会一声。
这沟通,像不像高考前夜才告诉爸妈换考场?
积极是积极,“感觉有点缓”,还是行业现实的写照。
覆盖到回款这块,大部分人觉得比过去有进步——83.33%觉得“稍有改善”,有16.67%说“明显加快”了,好歹比天天催款的大灰天要靠谱点。
可问到“真解决了吗”,又打起了太极拳——33.33%企业说“缓和了”,剩下的三分之二表示“压力还在”。
再细究账期的启动点,你会发现,每家说法都不太一样:
有的按“验收日期”,有的说“订单确认”,还有的直接看“开票时间”。
你是不是觉得,这60天就像是橡皮筋,怎么拉都能“合理”?
执行中间的细节,每家一本“难念的经”。
故事到这儿,得问一句:这规矩到底是有规矩,还是“玩文字游戏”?
哪怕政策吹得山响,供应商们心头的苦水还是没减。
“变相延长”?老问题新瓶装
有句话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在收入和账款这件事上,简直活灵活现。
车企验收的时间能拖一天是一天,回款时间也“顺延”。
再加上支付方式不一,票据说换就换,现金结算和承兑汇票来回倒腾。
有一半供应商直呼“短期可以,长期悬”,三分之一觉得“疑虑重重”。
但凡你做过供应链,你都明白一个理儿:
验收这一环就像“盲盒游戏”,你永远不知道下次“惊喜”会不会是烦心事。
而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说,回款线一拖,资金链立马拉警报。
万一碰上大环境再哆嗦点,整个公司都可能被账期“拖死”。
商票依旧,合同分新老,标准还没统一
现在大家最头疼的支付方式,非“商票”莫属。
别的行业朋友一听“商票”,脑补就是“提前借条”。
这玩意虽然合法,但周期长、兑现难、流动性堪忧,一旦银行承兑不畅就成了烫手山芋。
调查中,只有1/3的企业还没咋踩过雷,剩下的都已经见怪不怪——“减少了点,还是在用”,这味道像极了打折不彻底的旧衣服,“扔了可惜,穿着糊弄”。
新签合同执行60天,老合同依旧自由自在,一些企业干脆自创“双轨制”,新老待遇各走各路。
到最后谁先见着钱,还得看运气。
企业行动:有真心吗,还是走过场?
说回车企大佬们。
长安、奇瑞、一汽、广汽等等都有动作,有的承诺现金比例冲95%,有的直接审核供应商身份搞“专项小组”。
奇瑞更猛,搞出“组合拳”:审批数字化、链条高效协同、提前预付款,甚至把结算周期活生生压到47天。
听起来像是在开高科技玩笑,但你不服不行,人家也是被政策和市场双重鞭策的“自救型改革”。
还有赛力斯那个“厂中厂”模式,“嵌入式”联合办公,流水线直接到人家厂里,路都省了,结算周期也就“压得更死”。
对资金流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说白了就是:
你想省事,我得‘砸钱’撑场面,双方都不轻松。
主动作为的背后,既有政策压力,更有行业自保的需求。
毕竟你拖一天账、别人就可能死一天血、全链条崩塌的风险真不是恐吓。
行业专家怎么看?套路与真问题
专家们永远是场上的“提示板”。
有人主张细化流程,明确账期到底“怎么算”,行业协会要来掺和,把“价格战”喊停,保护大家体面合作。
也有人觉得,“账期缩短”倒逼车企资金流优化,也正好趁机管好自己,别动不动挤压下游来解燃眉之急。
一些老专家道破天机,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其实是“一荣俱荣”,你死我活的拉锯反式,对整个产业发展根本是“傻儿子分家——冤的还都是自己人”。
要解这局,还非得大家坐下来,公正分配利益,一起搞创新、创造和分享红利。
配套机制的完善才是解药,法律、监管、合同行为做到位,行业才有望告别猫捉老鼠。
政策加码,窗口上线,悬而未决的“杠精”问题
工信部也坐不住了,“线上反映窗口”闪亮登场,四大问题直接列出来——
合同账期超过60天算违规、验收时间模糊算违规、强行用承兑票据压供应商算违规、落实条例不力也算违规。
同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都齐上阵,“缩短账期提速”,盯着新能源产业也不手软。
镇压不实的“嘴炮型承诺”,筛查跑路型“昙花一现”,监管升级就看执行有多刚。
结语:“60天账期”是终点还是起点?
回过头来看,整个行业这场大戏,其实变革才开了个头。
不能因为有了一纸承诺,就盲目乐观,哪怕央企、国企带头,政策监督一环扣一环,该细化的还得细化,该公开的还要透明。
真正要让“60天账期”成为新常态,做成供应链上下游的“放心丸”,需要时间,需要配套标准,需要那股不走形式主义的落实劲头。
供应商们要的不是漂亮话,一纸合同最好能成铁律。
只有回款的每一分钱都靠谱落袋,才能让全行业从“羡慕嫉妒恨”走到你追我赶的公平赛道。
说到这儿,你怎么看这“60天账期”?
身处不同节点的你,是不是也有难言的苦水或者点子?
欢迎留言,车圈变革路上,咱们一起磕出点新动作。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