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天放在桌上的深蓝S07去年买的老款车,我突然觉得,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套路似乎变得越来越明显。记得那天跟朋友聊,他说:你看,价格没变,配置提升了吗?还是在忽悠?我也狐疑:谁会傻到以这个价位买量变版?但深蓝这次确实没在涨价的情况下,加了不少料。
这次预售的价格在15.69到17.39万,估算(样本少)按这个区间,应该还算是主流,算是帮忙稳稳占领中端家庭的地盘。相比去年,同样价位的合资紧凑SUV,基础配置还算过得去,但我在想:它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其实只有大概一两页纸,是一些中控和轮毂的图片,没细看得太深入。细节上,外观变化可能只是个微渲染,比如前格栅稍微更硬朗一些,车尾多了点元素。内饰材质大概还是那样,不会掉太远。可你说它真正的加量在哪里?我猜,主要还是动力系统。它提供了两个版本:增程和纯电。这点挺巧的,像是给不同惯的人一个选择。增程版的好处就是续航没压力,像随身带个充电宝一样(这段先按下不表),省心又稳妥。纯电的便宜,又适合城里有充电桩的人。
我心里还犹豫:你说,厂家这次会不会其实在拼配置?其实基本思路挺像比亚迪、吉利那边的打法——大堆配置堆出来,价格还能控制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竞争激烈啊,尤其是那几个传统巨头,像宋系列,吉利银河系列,这些车配得比你好,看得也比你多。
但说到这,我又想到:其实很多消费者更在意的,还是用车体验。比如我有个同事,他买车最在乎的不是旗舰配置,而是平顺。他说:能用几年的,省心。这让我思考:深蓝S07这次的调优,除了表面升级,还是否考虑到了用车的根本? 比如底盘调教,隔音做工,甚至油耗。
这让我突然反应,新能源车的研发其实就像在做厨子。你可以堆食材(配置),但最终,味道(体验)才是留人的关键。比亚迪那帮人,可能在调料上精准入味;但深入内核,供应链在追求稳定性,可靠性;反正也是由供应商帮忙搞定,关键在于调味的比例。
其实我一直觉得:你如果只看配置表,很容易忘了,很多车的用料其实是拼凑出来的。研发工程师脑袋里,可能就像个拼装模型,要把细节打磨得像样点。否则,这创造的车就像个皮包骨——外面看漂亮,里面全靠包装。
我还想,也许我有点偏激——毕竟我也没有摸到那辆新车的底子。可能厂里暗中还在偷偷优化那些硬核配置,比如主被动安全、车身结构甚至新的制造工艺?不过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国产车厂的工艺工序,可能也开始像做菜一样精细化了。黄金比例、用料比、尺寸精度,都有点像在追求厨艺的完美。
对了,关于那两个动力版本,我还在想着:增程版的油箱容量估算(体感),大概45-50升左右吧,要跑350-400公里(估算,样本少),成本大概1.4元每公里;纯电版,满电(估算50kWh)大概能跑300公里,充电成本按0.4元每度算,百公里电费差不多13元左右,不到一毛钱的电费啊。你觉得,这样的成本,算是省油的节奏吗?这其实还挺直观的:用我周末的那辆车算,燃油车跑一公里油钱要0.45元吧(我记得比较粗略),电动车要低到0.1块,我这算方方面面的心算。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深蓝的这个加量不加价策略,真的有可能成为别的品牌学的榜样吗?还是只是一时的市场噱头?这点我还在犹豫,也许因为我不太相信,厂商总会想办法在隐藏成本上打点一些小算盘。有次修车工人跟我说:新车配置越多,出问题的地方越多。不敢夹杂太多偏见,但喜欢技术纯粹点的东西。
你问我,为什么我还关心这玩意?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我喜欢拆配件,看背后的逻辑。就像我去买菜,从看外观到闻味道,都是一种品尝的过程。市场上的车很多,价格相似,配置差不多,能踩到你心坎上的那台,才是真正的有趣。
说到这,我有一个疑问:这次预售的车型,未来如果销售情况不好,是不是厂家也会急着调整报价?毕竟,市场竞争像是在玩跟跑的游戏,别让别人跑得还比你快。
我在想,深蓝S07这次用新面貌迎接市场,可能他们自己都还没想过——在当下的新能源大战里,究竟谁赢了,是量的堆砌还是技术的突破?但我敢保证,那天,我又会仔细瞧瞧车底那块隐藏的烂柯一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