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车,带L2辅助驾驶,买的时候销售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高速上能解放手脚,喝着咖啡就把长途给跑了。实际用下来,怎么说呢,确实能让右脚歇会儿,但精神上的班味儿一点没少,甚至更重。
你得时刻准备接管,因为它会“幽灵刹车”,会在你觉得没必要减速的时候给你一脚闷刹;你也得时刻提防它不接管,比如前面有个雪糕筒,它可能就直愣愣地冲过去了。所以大部分时间,我的状态是手虚搭在方向盘上,脚虚放在刹车旁,眼神在路面和仪表盘之间疯狂切换,像个监控室里同时盯着八个屏幕的保安。
这种感觉很拧巴。你把一部分驾驶权“外包”给了机器,但你对这个“承包商”又不是百分百信任,于是你从一个“操作员”变成了“监工”。体力消耗是小了,但心力消耗,或者说那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精神内耗,反而大了。
最近看到很多新闻,聊商用车,特别是轻卡,也开始普及辅助驾驶了。宣传口径跟我当年买车时听到的差不多,都是“科技赋能”、“司机福音”、“赚钱密码”之类的宏大叙事。我总觉得,这事儿得换个角度捋一捋。对于每天在路上跑十几个小时,拿时间换辛苦钱的卡车司机来说,这笔账,可能比想象的要复杂。
咱们先得明白一个基本盘:辅助驾驶这玩意儿,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时间点,开始在商用车上普及?
原因绝对不是主机厂或者科技公司突然良心发现,觉得司机师傅们太辛苦了。商业世界里,所有“浓眉大眼的”温情叙事背后,基本都是冷冰冰的成本和收益计算。
第一个推手,是保险公司。纯电的物流车,特别是轻卡,出险率高得吓人,保费自然也水涨船高,一年一万五都打不住。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赔穿了的买卖谁也不想干。与其被动地涨保费把客户都吓跑,不如主动管理风险。怎么管?强制要求车辆加装安全配置。AEB(自动紧急制动)、LDW(车道偏离预警)这些功能,对于保险公司的精算模型来说,就是能显著降低赔付率的“灵丹妙药”。所以,你会看到一个趋势,主机厂和保险公司深度绑定,你不装这套系统,可能连保险都买不着,或者保费贵到你无法承受。
第二个推手,是技术成本的下降。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这些传感器,前几年还是高端乘用车的专属,现在供应链成熟了,价格被打了下来,卷到了商用车领域。对于主机厂来说,以前是“装不起”,现在是“可以装”,并且还能作为一个新的卖点,把车卖得更贵一点,何乐而不为。
第三个,也是一个隐性的推手,是整个汽车产业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电车天然就是“线控”的,它的加速、刹车、转向都是电信号,加一套辅助驾驶系统,本质上是软件和几个传感器的事儿,集成起来比较容易。而传统油车,很多还是机械结构,要实现同样的功能,改造起来更复杂,成本也更高。
所以你看,商用车上这套“安全配置”,根本不是一个“送给司机的礼物”,而是一场由保险公司、主机厂和技术供应商共同推动的产业变革。司机师傅们,只是这场变革最终的承载者和使用者。
那么,作为使用者,这笔账到底该怎么算?我觉得得分三本来算:金钱账、情绪账和职业账。
先说最直接的【金钱账】。
宣传里说,辅助驾驶能降低事故率,不出险就能省下大几千甚至上万的维修费,来年保费还能打折。这个逻辑没错,但它忽略了硬币的另一面:成本。
首先,带辅助驾驶的车型,售价肯定更高。这多出来的几万块购车款,是板上钉钉的“确定性支出”。而省下来的事故维修费和保费,是一种“概率性收益”。你等于是在用一笔确定的钱,去对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对于现金流紧张的个体司机来说,这笔前期投入,本身就是个不小的压力。
其次,这套系统的维护成本。摄像头脏了、雷达坏了、软件要升级了,这些都是钱。以前车坏了,路边找个修理铺的老师傅可能就搞定了。现在这套电子系统出了问题,你只能回服务站,被动接受那个不透明的报价单。这又是一笔潜在的、不确定的支出。
算总账的话,理想情况下,你可能确实能省点钱。但这个“省”,绝对不是宣传里那种“赚钱密码”式的暴利,更像是在高昂的运营成本里,抠出来一点聊胜于无的利润。对于大多数司机来说,更现实的情况可能是,为了获得更低的保费和接单资格,你“不得不”选择这个更贵的版本。它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
再算算更隐性的【情绪账】。
就像我开头说的,辅助驾驶并不能让你完全躺平。它在降低你“肉体疲劳”的同时,很可能会增加你的“精神疲劳”。
卡车司机的工作,枯燥且压力巨大,需要长时间的高度专注。辅助驾驶的介入,打破了原有的“人车合一”的肌肉记忆。司机的角色,从一个全权操控者,变成了一个系统的监督者和补锅匠。你需要去适应机器的逻辑,理解它的能力边界,还要时刻提防它的失误。这种“与机器共舞”的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精神负担。
DMS(驾驶员状态监测)这种功能,更是把这种监视感拉满了。一个摄像头对着你,你打个哈欠、揉下眼睛,它就“滴滴”报警。这当然是为了安全,但从人性角度看,谁愿意一天十几个小时被一个机器毫无感情地盯着?那种无形的压迫感,那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会极大地消耗人的情绪价值。
长期下来,司机师傅们可能会发现,车是越来越好开了,但每天收车回家的那种疲惫感,却丝毫未减,甚至从腰酸背痛,转移到了心累头疼。
最后,我们来算一笔最长远的【职业账】。
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对司机这个职业本身,会带来什么结构性的改变?
短期看,它是一个“准入门槛”。就像以前跑长途必须会用导航一样,以后可能必须会熟练使用辅助驾驶。这会淘汰掉一批不愿意或不善于学习新技术的老师傅。
中期看,它会拉平司机的技能差异。以前老司机凭着丰富的经验,能更省油、更安全地完成运输,这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但当机器能帮你保持车距、控制油门、防止偏离时,一个新手和一个十年老师傅在高速上跑出来的结果,差距会越来越小。司机的“手艺活”属性在被削弱,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标准化的“操作工”。
长远看,这其实就是通往无人驾驶的漫长前奏。今天还是“辅助”,明天可能就是“主导”,司机变成“安全员”。再往后,可能连安全员都不需要了。这听起来有点遥远,但技术演进的路径,往往就是这样一步步“填坑”和迭代的。当司机这个职业的核心价值,从“驾驶技能”一步步被技术剥离,最终只剩下“处理突发情况的责任”时,这个饭碗的含金量和稳定性,就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我写这些,不是为了否定技术。恰恰相反,任何能减少交通事故、挽救生命的技术,都值得肯定。AEB哪怕只成功阻止了一次追尾,对于那个当事家庭来说,就是天大的功德。
但我们必须警惕那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技术包装成“万能解药”的宣传口径。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普通人,尤其是那些靠方向盘养家糊口的司机师傅们来说,每一次技术浪潮,都不是简单的“福利升级”,而是一次彻底的、全方位的“账户重置”。
金钱、情绪、职业,这三本账,得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看清它,算清它,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可能比盲目听信那些“赚钱密码”,要靠谱得多。技术是冰冷的,但生活是具体的,后者才真正需要我们用智慧和清醒去面对。共勉共戒。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