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间,从兄弟相争到血脉相融。当吉利汽车以172亿元全资收购极氪剩余股份的消息传来,这场中国汽车产业最具标本意义的内部博弈终于落下帷幕。表面上看是资本运作的常规操作,实则暗藏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的生死突围密码。
独立神话的幻灭与重生
极氪品牌自2021年诞生之日起就带着矛盾基因。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孵化的豪华电动车品牌,极氪001凭借猎装轿跑的独特定位迅速打开市场,2024年全球销量突破12万辆。但亮眼数据背后,两个致命约束始终如影随形:与吉利主品牌在研发资源上的同源竞争,以及高端定位带来的持续性烧钱压力。数据显示,极氪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矛盾在2024年达到顶峰。彼时极氪刚刚完成纽交所上市,估值却遭遇腰斩——从A轮融资时的130亿美元跌至IPO时的不足70亿美元。更棘手的是,产品策略失误导致老车主维权事件,直接造成极氪001月销量从8000辆暴跌至3000辆。孤立无援的极氪终于意识到,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
合并背后的战略算术题
李书福的"一个吉利"战略绝非简单的品牌收编。透过172亿元交易对价,可以看到精密的战略计算:极氪的800V高压平台与吉利的神盾电池技术融合,每年节省的研发费用就达数十亿元;联合采购体系已为集团节省几十亿元成本;更不必说极氪高端基因对吉利品牌溢价能力的提升。
这场合并恰逢新能源战场规则剧变。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企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已达18%,技术迭代周期从"年"缩短至"季度"。当特斯拉凭全栈自研称王,比亚迪靠全产业链控制制胜,传统车企的多品牌分散作战模式注定淘汰。吉利需要的不只是极氪的销量,更是其三年积累的智能电动化能力。
中国车企的合纵连横时代
吉利极氪的合并折射出整个行业的生存逻辑转变。大众集团整合ID.系列与奥迪纯电研发团队,丰田成立电动化业务独立公司,无不揭示同一个真相:新能源竞争已从产品单点突破升级为体系能力较量。
合并后的吉利形成完美价格带闭环——中国星系列稳守燃油基本盘,银河系列主攻10-25万元主流电混市场,极氪专注30万+豪华纯电领域。这种梯次布局正在显现威力:2024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销量突破100万辆,增速达73%,渗透率升至55%。
当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资源聚焦比野蛮生长更重要。极氪放弃独立上市梦想回归吉利怀抱,看似退步实则是更高级的进化。这场历时三年的博弈最终证明:在新能源革命的深水区,体系化作战能力才是决定生死的终极武器。传统车企的转型,终于从"要不要做"的争论,走向"如何活下去"的实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