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价格战白热化 最高降幅45% 热门车型降价清单曝光

最近只要打开手机,不管是看新闻还是刷短视频,总能看到各种新能源汽车降价的消息,标题一个比一个吓人,什么“骨折价”、“大放血”,感觉车子都快成白菜价了。

咱们普通老百姓心里肯定犯嘀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好端端的汽车,怎么说降价就降价,而且降得这么厉害?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门道?

纯电车价格战白热化 最高降幅45% 热门车型降价清单曝光-有驾

这究竟是车企给咱们消费者的福利,还是背后藏着什么别的原因?

今天咱们就坐下来,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场席卷全国的纯电车价格战,看看这水到底有多深。

首先,得明确一点,这次降价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大跳水”。

根据懂车帝七月份发布的数据,市面上有超过五十款纯电动车的价格都打了九折以下,这已经是个很惊人的数字了。

更夸张的是,有些车型的降价幅度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比如说上汽的荣威i6 MAX EV,降价幅度竟然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五。

这是什么概念?

打个比方,一辆原本二十万的车,现在差不多十一二万就能拿下,几乎是半卖半送了。

这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促销来形容了,完全是在清仓甩卖。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这种降得最狠的,八成是些卖不动的冷门车或者老旧款。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这次的情况还真不太一样。

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品牌、热门车型,也纷纷加入了降价大军。

就拿蔚来汽车新推出的子品牌乐道来说,它的第一款车L60,刚发布没多久,就直接给出了超过八万元的优惠,这手笔相当大,明显是想在市场上快速站稳脚跟。

还有咱们的“国车”代表红旗,旗下的E-QM5车型,价格也悄悄下调了四万块左右,诚意满满。

这场价格战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就是冲在最前面的几乎全都是咱们的国产品牌。

在降价幅度排名前十的榜单里,你找不到任何一个合资或者进口品牌的身影。

这说明了什么?

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一方面,是我们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上来了,有底气去打价格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市场的竞争有多么激烈,可以说是“卷”到了极致。

纯电车价格战白热化 最高降幅45% 热门车型降价清单曝光-有驾

自家的品牌们为了争夺市场,互相“厮杀”,你降五万,我就敢降六万。

这对于咱们消费者来说,其实是件好事,因为选择更多了,买车的成本也实实在在地降低了。

具体来看,车企们的降价策略也分成了好几个层次。

最狠的一批,降价幅度动不动就超过百分之二十。

比如小鹏汽车的明星产品P7,这可一直是小鹏的销量担当和门面车型,这次直接降了六万五千块。

这种核心车型的降价,说明小鹏为了保住市场份额,真的是下了血本。

还有北汽的极狐阿尔法S,降价幅度也接近两成。

这些车企的想法很明确,在当前这个市场洗牌的关键时期,宁可牺牲一部分利润,也要把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先稳住,先活下来,才能图谋未来的发展。

其次是那些主流的走量车型,它们的降价幅度普遍在百分之十三到百分之十六之间。

虽然没有第一梯队那么“疯狂”,但影响范围更广。

比如长安启源A07,降了百分之十八,一下子就让很多原本预算不够的家庭,也能够得着中大型轿车了。

还有深蓝汽车的S07,也优惠了两万五。

这些车本来就是各自品牌的主力军,它们的降价,就像是在战场上发起了总攻,目标就是吸引最大量的普通消费者,巩固自己的基本盘。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场战火甚至烧到了十万出头的入门级市场。

你可能觉得,这个价位的车本来利润就薄,没什么降价空间了。

但事实是,连行业龙头比亚迪都坐不住了。

像比亚迪海豚、元Pro这些常年霸占销量榜的“国民神车”,也都给出了一万多的优惠。

还有像风行雷霆、零跑C11这些品牌,为了抢占市场,更是把入门车型的价格压得非常低。

这就说明,价格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巷战”阶段,不再局限于某个价位或者某个级别的车型,而是覆盖了所有细分市场,大家都在拼尽全力。

那么,车企们为什么突然集体“发疯”一样地降价呢?

纯电车价格战白热化 最高降幅45% 热门车型降价清单曝光-有驾

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上游供应链的成本,特别是电池的成本确实降了。

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技术越来越成熟,规模越来越大,电池的造价自然就下来了。

原材料便宜了,车的成本也就低了,降价就有了空间。

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动辄百分之三四十的降价幅度。

车企降价的速度,比电池成本下降的速度快多了。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市场环境变了。

前几年国家为了扶持新能源汽车,给了很多补贴,很多车企日子过得还比较滋润。

现在补贴没了,市场增速也慢下来了,大家一下子就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市场上的蛋糕就这么大,你不主动去抢,就会被别人吃掉。

所以,降价就成了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

很多车企现在是“流着血”在卖车,它们图的不是眼前的这点利润,而是未来的生存空间。

只要工厂能运转,品牌能维持住热度,能从对手那里抢来一个客户,就算暂时亏点钱,也是值得的。

不过,这种疯狂降价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有些车型宣布降价后,订单确实像雪片一样飞来,但很多交了钱的消费者却发现,提车要等上好几个月。

原因很简单,订单突然暴增,工厂的生产计划被打乱,很多零部件的供应跟不上了。

这就好比一家餐馆突然搞打折活动,客人全来了,结果发现后厨的菜不够了,厨师也忙不过来,场面一度很混乱。

另外,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欧洲那边打算对中国的电动车加收关税,这可能会让一些原本计划出口的车辆转而在国内销售,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激烈的价格战可能还会继续下去。

对于我们想买车的普通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好时机,可以用比以前少得多的钱,买到心仪的纯电车。

但在高兴之余,也得保持清醒,仔细甄别。

要看清楚降价的是不是技术落后的老款,配置上有没有缩水。

同时也要想到,电池技术日新月异,如果过两年固态电池真的普及了,没准到时候的车价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