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大国有车企分别为一汽、长安、东风、上汽、北汽和广汽。在业内混战的时候,很多人可能觉得大国企就像吃饭那么简单,都是别人家的企业。但真到了具体车做出来,差别其实很明显。
今年我看到最炸的一件事,是广汽传祺的向往M8宗师,它在10月16号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车展上一出场,就让人眼睛一亮。对,就是那辆看起来很有料的新旗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它的科技配置很扎实:搭载了同级唯一的2.0T发动机和2档DHT的智能插混系统。别小看这套搭配,它的系统最大功率能达300kW,扭矩则是645N·m,这在普通合资车里绝对是高端货。
你同价位的汉兰达、冠道、锐界那些,靠着自然吸气纯燃油,续航和节能跟它比都费点劲。它的插混模式,纯电续航能到136km,综合续航还破千,估算下来百公里油耗大概6L以内,真的是走得长远。(这段先按下不表)
更酷的是,它还配了全新一代弹匣电池,以及4C快充技术,补能速度快得让你都觉得挣扎。我特意问了朋友,你觉得快充厉害吗?他说:方便到你想象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充到80%。但实际上,谁是真正考虑日常使用的?确认好传统油箱和续航,才是真的用得上。
(这段时间我还在想:够不够真香?我估算,这车的百公里成本应该在4元左右(油电混合),比自己开泄气的油车节省不少吧。)
我作为传祺大家族的一员,没想到居然会被谁抢风头这么快。只是,别以为它所有配置都完美——我知道,比起那些国际大牌平台来的车,它还是新手。尤其是在供应链上,插混系统的芯片、电池、安全传感器,好多东西都还是靠进口。
我记得刚开始按照一个朋友的说法:供应链就像做饭,原料差别一大截。之前我还没深究,以为聪明点的车企自己研发就行。很多高端配置都靠进口件拼装,国产化程度慢慢提高,但还没有达到自给自足。
(这点我改一改,思路有点跑偏,主要还是想说明,成本其实不断在追平进口货;但是真正的黑科技,还是得买进口芯片。——这个不能太绝对。)
说回车子,它的自动驾驶也很值得一提。搭载Momenta的驾驶辅助系统,配合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高达254TOPS,搭载27个高精度传感器。有人问我:这到底意味着啥?其实就是说:在复杂的城市环境里,能避障、识别路标,甚至鬼探头式的突发状况,都能更快反应。例如,我的修理工朋友说:车子觉得前面有个异物,0.3秒就能反应,不像传统车那样慢一拍。
不可能全是天花乱坠。我也知道,整个传感器体系得靠供应链一环环拼出来。雷达要精准到每秒10次扫描,成本不低,但效果明显。之前在一些论坛,也有人说:有些国产车的雷达只到5次,怎么看都差一截。这次传祺用126线激光雷达,算是点睛之笔。
你说,这能看得远看得清,能在200米内捕获一切,就像看天眼一样。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车子可以看得比人还远?我的猜测没那么天方夜谭——至少在部分场景里,应该能帮司机尽早发现风险。一方面,安全感提升了不少,另一方面,是否真能救命还得时间验证。
我记得另一件事:在发布会现场,当时听到一位销售说:车子配得这么智能,客户其实最关心的还是安全和续航。我琢磨:是不是很多人其实也在犹豫——贵不贵?能不能用得上?
对了,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向往M8宗师的科技座舱:12.3英寸液晶仪表,还搭配了14.6英寸悬浮中控屏,科技感爆棚。操作界面还支持全场景语音识别,四区识别,持续响应指令。你想想:开着车就能指挥家,是不是很未来感?(会不会太科幻?)
我有个疑问:这么高智商的车,百公里的能耗、保值率会不会受到影响?这个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估算下来,插混车的保值率,可能会比纯燃油车高一点,但也不可能天上掉馅饼。毕竟,整个市场还在摇摆,消费者口袋也在抠拼。
(这段也先按下不表)
对比其他同级车,像广汽传祺用的这套技术,和现代一些合资品牌的配置其实差异不大。有些人也在说:挂得早、造得好,其实也有点偏激。像现代这些车也是靠赶紧转型才活下来;它们的供应链成熟,研发成熟,成本控制也比国产某些品牌稳妥。
不过咱们中国这帮大国企,设计开发能力在逐渐增强,价格也逐波降低,大伙开车的体验感是真在改善。可这股技术冲刺到底什么时候能掉个头,我觉得还得看未来供应链革新和核心技术突破能不能赶上。
问个题外话:你觉得未来五年,国产车的杀手锏会是什么?还是说,只要价格够良心、配备能打动人心,我们都能买得开心?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