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我一直觉得,增程式汽车像是那个过渡产品。起初,它们能解决最大的问题——续航焦虑。你知道的,那个困扰着买菜车用户的烦恼。理想ONE刚出来那会儿,几乎没人投入这么多心思在增程上,反倒是它一炮而红,销量立马冲上了9.1%的份额,甚至打破了传统纯电/插混的格局。
前年有些行业专家还在预言,纯电、插混、增程会三分天下。但没想到后面变化快得让我一愣。去年,纯电、插混都还在争夺市场,增程突围变成了主流。销量以78.7%的年增长率飙升,远超纯电的22.6%,这点我还真没想到——算了一下,116.7万辆的增程,算上今年的占比,快要占到市场的9.1%。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倒是发现奇怪的事:在很多车友的讨论里,增程优势似乎都被夸得很大。那时候我也心动,毕竟方案简单,用户接受度还高一些——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你看,理想、问界这些后来都主打增程。就是为了打破纯电续航的瓶颈。
但问题来了,2025年开始,情况变了。增程车的增速明显放慢。去年上半年还挺猛,16.5%的增速,现在7月才开始明显下滑,单月跌了11.4%。这不,8月纯电的销量还飙出了38.5%的增长,插混也还算稳定,但增程反而降了9.5%。这就很有意思了,难道市场的决心在变?还是技术在发生本质变化?
说到技术,我其实一直在琢磨,纯电的续航里程已经快到500公里了,不少新车已达到600公里以上。而且快充技术也变得稀松平常。你试想,两三年前,快充还要等半小时,现在短时间充个电就是几分钟,焦虑感少了很多。这个变化,纯电的天花板不断逼近,增程的空间被压缩。
我还记得有个朋友说:搞这个增程的,质量不好控制,故障率是不是比纯电和燃油高?当时我还笑他说,机械结构多了,维护成本确实会上升一些(这点我也不能反驳),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就像我们家组装家具,零件多了,出错率也高一些嘛。企业应该在故障应对和售后服务上下功夫,否则用户很难心服口服。
再说使用成本,那个中间地带真是尴尬。增程车不比燃油车省油,也比纯电便宜不了多少钱。月度油耗,加上可能偶尔的发电机维护费,算下来,和纯电比过去差了不少。还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充电桩的数目,今年7月底,我国充电枪数已经突破1669.6万个,同比增53%。桩多了,用户用得更方便了,但增程车用起来还是只敢老实点。
或许有人会问:那么增程车到底还能坚持多久?我猜(没细想过,纯粹猜的)就是在长途场景和三四线城市还会有一些用武之地。但长远看,纯电加快充网络铺设、成本持续下降,优势很快会追上甚至超越增程。
在这过程中,很多品牌也在调整策略。本来只打纯电牌,现在一些车企开始把增程作为过渡技,慢慢退出市场主流位置。市场风向变了,大家都在追超快充+大电池+长续航。纯电的技术跳跃太快了,续航,充电时间,甚至电池成本都在不断下降。增程就像是那段比较中庸、稳妥但没有核心突破的技术。
我还琢磨过,未来增程式会不会变成迎合特定需求的工具车?比如偏远地区,或有特殊出行惯的用户,还是会用到它。但主流路线,明显地,越来越像快充-大电池-纯电的组合。
胜负还未定。你觉得,未来增程是否还会有奇兵,或者会逐渐退场?我总觉得,技术沉淀下来后,纯电的突破会更明显,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市场在向快充+大电池的方向变的原因。
对了,想到个细节——我家的邻居,平时问我:你看那台纯电刚跑了600公里,还充电半个小时能满,没什么难度。说完,他还笑:我那个老爸,开着油车,感觉越来越落伍。这点,倒让我对未来的市场走势有点迷惑:是不是纯电的普及率会比我们预想的要快?毕竟技术在不停逼近底线。
增程式车还能撑多久,真是个悬念。技术在变,市场在变,用户心理也在变。也许,将来增程会变得更智能、更可靠,但毕竟主流位置,似乎要让给纯电了。这场输赢大战,还得继续看。
```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