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险这事儿,真不能掉以轻心。有一次我看某朋友,刚买了车险,结果第二天出门,车门就被人侧面擦了个漆,那心情啊,差点想下次买保险得先买个门锁。车险嘛,我算是踩过不少坑,也琢磨出一点经验。
打开车险,最基本的得先搞明白交强险。你知道吗?那就像在乡下种菜,必备的肥料,没有它,什么都白搭。它保障了交通事故中受害人,基本就是社会保险那味儿。至于商业险,当然是随你玩啦,就像买水果,有甜的、有酸的、还会有特殊口味的,当然钱也多点。
我有个师傅,开了七八年车,每年都买个全险,他常说:别只看价格,赔付能力才是真的重要。你说,那赔付能力,要怎么判断?其实我觉得,就像我们借钱,借得起人输得起,才靠谱。查了下,他推荐看这几项,估算一下(这段先按下不表):第一,偿付能力,这交通银行那套名词,就是保险公司扛得住赔的能力。第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越高越稳,我估算,好公司差不多都在150%以上,就是说它们的钱袋子比火锅还鼓。第三,风险评级,类似健康评分,规模大的大公司也不一定就好,但它们的风险控制一般都还算靠谱。
说到这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表格,有家保险公司,年偿付能力150亿,充足率也在160%左右,风险评级是一级。感觉还不错,但又想想,数据是由公司报的,可信度还是得打个问号。
你是不是也有疑问:为什么有些小公司看着赔付能力不过硬,价格反而便宜?就像买衣服,小品牌可能衣服设计还不错,但售后和品质差点意思。而大牌虽然贵点,保障更靠谱些。那些费用充裕、风险控制一流的大公司,线下门店多,理赔也快。但问题是,线上投保方便,偏偏小公司在这方面表现得挺好,资金链紧的风险其实还好—(这段我没细想过,大概是因为他们可能更依赖大数据和技术血库支撑吧?)
说到车险,真得结合自己的用车环境。我一个朋友,住市郊,跑长途多,盗抢险自然得买;可他那种车,自燃隐患低,反倒觉得没必要多花钱在那上面。你想想,三令五申地建议,必须得把自己的用车惯放在第一位,看哪些险最用得上。问我,买个划痕险是不是多余?我觉得看个人了。万一那天开车在停车场被刮,耗点修车费也无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记得我有次帮人买保险,一问才知道,所谓的自燃险在不同公司定义不一样。有的包括意外起火,有的只针对自然灾害引起的自燃。真搞不懂,保险公司这样的内容拼盘到底怎么调配的。
还有个点,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买险有个盲点,就是理赔速度。大公司响应快,我曾遇到理赔当天就有人上门,但也遇到好几次打了好几电话,音信全无,那滋味就像去菜市场,卖菜的大爷说:搬去后面摊吧,这里没货。你心里会不会想:我买的保险,到底能不能靠得住?这才是根本。
行,谈到这里,有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保险公司赚的到底多少?我粗算了下,一个比较典型的车险,百公里修车的成本(这段是心算,大概百公里修理费在200元左右,平均每年行驶2万公里,基本保险费算上交强和商业险,4000-6000元/年,整体来看分摊到每公里的成本大约0.2-0.3元。就算损失赔偿比率在85%左右,实际上还能保证公司收入稳妥。
顺便说一句,修理工告诉我,很多车主买险,从没出过事故,那种白拿了感觉很爽。可偏偏,少走弯路,才是真正省钱的秘诀嘛。
有时候觉得,保险像是那种预防针,你觉得自己用不到?用不到才是好事。想想那些买了全险,结果出事只赔了一点点的人,大概心里最踏实吧。对吧?可现实中,买保险总得权衡——是不是亏着点,换个安心。
说到这,我得问你,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保险条款越写越晦涩难懂?可能交点钱,到了出事那一天,才真知道有没有捡到个便宜货?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呀,这件事还得靠自己,别到最后变成无头苍蝇,盯着那些优惠的陷阱,到头来,什么都没捡到。
买车险,不是一味看价格,也别盲目跟风。多想想自己的需求,问问自己:我到底在哪里最会耗钱?又在哪个hole里最容易掉坑?你们还记得那次我跟修车的小哥聊天,他说:别轻易拼了命追便宜,要不然出了事,赔付跟不上,就得都怪自己。——我当时感触挺深。
有时候开车在路上,看着司机那微妙的脸色变换,也会突然觉得,车险不仅仅是保险,更像是个信任的纽带。你信得过的公司,赔得出钱,才是真的保险。
可我还在琢磨一个问题:我们买的保险,真能保障到底吗?还是说,就算搞懂一堆条款,最后也只怕只花了钱,却没得到安心?
嗯,那天我路过一家修车铺,看到一辆小卡车,老板淡淡地说:你要是真心省钱,早点选个靠谱的,别折腾。可这句话,恐怕没人能完美回答。你有遇到过特别坑爹的保险理赔经历吗?讲讲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