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问题频出,为何车企还争相入局_真相让人意外!

最近车市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增程电动车。

你要是去问一些懂车的老司机或者修车师傅,他们可能会一边摆手一边跟你说,这增程车毛病可不少,技术上感觉有点绕弯路,像是给电动车硬塞进去一个发电机,结构复杂了,坏的风险也高了,真要跑起高速来,因为要先烧油发电再驱动车轮,能量转了好几道手,油耗可能比同级别的油车还高,听起来确实不太划算。

可怪就怪在,嘴上说它不好的人多,市场上买它的人更多,而且是越来越多。

增程车问题频出,为何车企还争相入局_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你看数据就知道了,就在今年,增程车的销量简直是坐上了火箭,一下子增长了超过一倍半,市场占有率也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冲到了将近十分之一,这个增长速度把纯电动车都远远甩在了后面。

像华为合作的问界M7、理想汽车的L系列,那都是卖得火爆的车型,门口提车都得排队。

甚至连一些以前公开表示看不起增程技术,说它是“落后”的车企高管,现在也悄悄调转方向,开始布局自家的增程产品了。

从小米、华为这样的新玩家,到大众、小鹏这样的老面孔,大家好像约好了一样,都往增程这个赛道里挤。

这就让人纳闷了,一个被技术派批评得体无完肤的东西,怎么就成了市场的“香饽饽”?

这背后,其实是消费者、车企和整个市场环境一起作用的结果,想明白了这几点,也就看懂了现在的车市。

首先得站在咱们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

为什么大家愿意掏钱买增程车?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它解决了纯电动车最大的一个痛点——续航焦虑。

这个焦虑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很多纯电车主实实在在经历过的。

增程车问题频出,为何车企还争相入局_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你想象一下,好不容易盼到个长假,开着纯电车带着一家人高高兴兴出门旅游,结果一上高速就堵车。

看着那个续航里程数字像心电图一样往下掉,心里那叫一个慌,空调不敢开大,连歌都不敢放了。

好不容易熬到服务区,发现充电桩前面排着长长的队,等上两三个小时都是常事,整个出游的好心情全被破坏了。

尤其是在北方,冬天一冷,电池性能打折,本来能跑四百公里的车,可能跑个二百多就得找地方充电,这种不确定性让人心里特别没底。

增程车就是抓住了这个最要命的点。

它给出的解决方案非常直接:在城里上下班,你就用电,回家充上电,一公里成本几分钱,又安静又省钱,享受纯电车的所有好处。

真要出远门、回老家,或者遇到急事需要长途奔波,你心里一点也不慌,因为车里有发动机。

电用完了,它能自己烧油发电继续跑,随便找个加油站,几分钟就能“满血复活”,想去多远就去多远。

这种“可油可电”的模式,等于给车主上了一道“双保险”。

它让你既能享受到电车的经济和舒适,又保留了油车的便利和安全感,把那颗悬着的心彻底放下了。

所以很多人说,买增程车买的不是技术,买的是一份踏实,一份不用规划路线、不用担心趴窝的自由。

增程车问题频出,为何车企还争相入局_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再来看看车企这边,他们也不是傻子,为什么一窝蜂地搞增程?

这里面有很现实的商业考量。

现在的纯电动车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电池技术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大家在续航上很难拉开差距,只能在智能驾驶、大屏幕、冰箱彩电上使劲堆料,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都非常高。

对于一些新进入市场的品牌来说,比如小米,如果从零开始研发一套完整的纯电平台和三电系统,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金钱,等产品出来,市场可能又变了。

而增程技术,恰好提供了一条更稳妥、更快速的路径。

它的结构相对简单,核心就是发动机、发电机、电池和电机。

它省掉了传统汽车最复杂、最需要技术积累的变速箱。

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只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高效转速下工作来发电,对发动机的要求也没那么苛刻。

这就意味着,车企可以采购一台技术成熟的发动机,把它当成一个“随车充电宝”,然后把自己的优势资源,比如智能座舱系统、自动驾驶技术,嫁接上去,就能很快地打造出一款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就像做一道菜,最难熬的汤底可以买现成的,自己只需要专注把配菜做得精致美味就行了。

增程车问题频出,为何车企还争相入局_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这大大降低了造车的门槛和风险,让企业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抢占份额。

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对包括增程在内的插电式混动车还有一定的支持,这笔账算下来,对车企来说是相当划算的。

不过,这场增程车的狂欢背后,也并非全是阳光。

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现在卖得好的增程车,大多是三十万以上的偏高端车型。

在这个价位上,车企有足够的成本空间去用一台好的四缸发动机,配一块容量不小的电池,确保无论是纯电续航,还是发动机启动后的发电效率和静音效果,都能有不错的体验。

但是,当增程技术往下走到十五万甚至更低价位的市场时,挑战就来了。

成本是个绕不过去的坎,为了把价格打下来,一些厂家就可能在看不见的地方做文章。

比如说,有的车企可能会考虑用成本更低的两缸发动机来做增程器。

这在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体验可能会打折扣。

你想想,一台小排量的两缸发动机,在高速上要一边驱动着一吨多重的车,一边还要给空调等电器供电,它的负担会非常重,可能会一直处在高负荷的轰鸣状态,噪音大不说,发电速度可能还跟不上耗电速度,导致车速越跑越慢,电池电量也在往下掉,这就失去了增程的意义。

这种为了节省成本而做的“减配”,最终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实际用车感受。

所以,虽然增程车现在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它并非完美无缺,尤其是在不同价位的产品上,体验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它更像是在当前充电设施还不够完善、电池技术还没取得根本性突破的这个特殊时期,市场自发找到的一个平衡点,一个非常务实的过渡方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