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总喜欢说,幸福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充电桩。可对电动车车主来说,这句话太扎心了点。充电桩?你确定不是终极Boss副本?续航焦虑已经成了新时代都市青年的精神内耗大戏,毕竟谁都不想像坐牢一样,一手揣着手机导航找桩,一手掐着表数电量。每次出门,计划表上的“五小时充满”,看得人心火直冒,不禁怀疑人生:这是骑车,还是在社会边缘徘徊?
电动车,是一台永远不够用的充电宝。你骑得再快,也摆脱不了电量告急的命运。你站在天桥底下,看着导航上的最近充电站那可怜的距离,跟家距离五公里,跟地狱之间只差一段下坡路。充上一次电,堪比过一次人生考验,成功了继续做社畜,失败了蹬腿回家。要不干脆发明个城市越野赛事,“比谁先找到充电桩”,冠军奖励不限量续航焦虑。
而如今,有人拍着胸口说,不用再为焦虑感到焦虑了——氢能车来了!仿佛天上下凡的救世主,一身不耗电不喝油的傲娇气场,说是来颠覆传统认知,其实更像是来颠覆我们认命的底线。氢能车号称只排水不排碳——听起来环保至上,实则腹黑至极,直接用化学反应压倒一切舆论:谁说环保就一定要苦哈哈,咱用高科技搞笑你。氢进水出,明明白白的反套路。
你以为这就是科技拯救生活的温柔乡?错,是你没想象力。氢能车的补能效率,说出去都怕电动车用户暴走。传统电动车还在“充电五小时,骑行五十里”自闭,氢能车已经“加氢五分钟,续航百公里”起飞。什么?连北方的冬天都不怕?是的,别的车“遇冷就盘腿发抖”,氢能车“遇冷也自在潇洒”。似乎氢能天生就和北风某种不解之缘。这恐怕是唯一能让东北老铁在零下二十度骑得有尊严、补能姿势还带范儿的新潮玩具。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依旧生猛。氢能车在各地试水的样子,就像全班同学期待转校生能带动风气结果对方刚来还挺水土不服。某地官方披着高科技外衣,扛着氢能大旗,“量产50台,年底决战200台”,堪比初中物理老师带同学做气球实验,个个虎视眈眈,但全班只有小明的气球吹得像样。青岛那边干脆豪横,甩出“年底目标一万台”,但转换成人话就是大家先集体合个影,设备先搁仓库,朋友圈先刷起来,明天的事儿明天再说。
有人说,这场氢能革命是新能源战场的春天。春风吹又生,信心就像氢气球一样,越吹越大——直到成本把它线绳拉断。你说加氢站数量少?技术总会进步嘛。你说氢气运输麻烦?习惯就好嘛。你说成本太高?大力出奇迹嘛。当年共享单车什么样,不也是七十二变,先红了网再凉下去。只是这次,大家都揣着个念头:说不定这场“氢能大跃进”能混个风口,捞个补贴。社会进步又多一项“百公里五分钟,市民十元钱,排放一瓶水”的新典范。你我他都成了环保小天使,比世界小姐还会搞公益。
但我承认,我对新鲜玩意始终有点天生自卑和警惕。毕竟小时候连氢气球都捏破过,没少被大人嘲笑脑子缺根筋。现在还不敢相信,有一天“堵在加氢站”会成为潮男潮女的新式社交。想象一下未来:充电党还在烈日下鸽子气,氢能党已经在加氢站刷朋友圈,发自拍,“我在氢世界,你在哪里?”到时候估计加氢站老板得招聘保安,不是防偷氢,是防“蹭氢打卡”。你以为聚会讨论的是哪家咖啡最好喝,其实都在聊哪家氢能便宜点,哪个加氢站厕所不挤。
氢能这玩意说起来酷炫,推行起来却和新生事物一贯的命运一样:想象是风口,落实是猪圈。媒体信誓旦旦,宣传视频里车身冷艳,用户点评区却满是“加氢站在哪儿?”、“补一次氢顶半月工资”,你以为在买新能源,其实买的是先富起来的焦虑。就连顺风车司机都要打听,“加氢出门,车坏了找谁?”说好的氢进水出,人却进账单、忐忑与深度困惑。
当然,这些都不是问题,伟大的“技术自信”说了,未来属于不怕失败的早起鸟。至于现阶段氢能车走进校园,却像是在和共享单车上一样,下雨被糟蹋、丢失还押金、配套还看天吃饭。运气好还能拉个氢能顺风赚点面子,运气差连氢都得自个想办法搞定,比爱情还难遇到。
更可怕的是,“最后一公里”的接力跑变成“最后一公里的氢气谁来管”?氢能车工厂是比亚迪还是郎咸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提前把加氢站开在你家楼下。别到时候一帮氢能车骑士在小区门口拉横幅:“电动车主人让一让,咱们也要有家!”大妈看了笑笑,“以前都怕我扔铅酸电池,现在怕我偷你家氢气。”
至于所谓的环境新纪元、城市绿色梦想,听着都像高考作文套路。氢能嘛,宜科普宜忽悠,尤其适合开大会时拿出来吓吓外国记者。当然谁都希望自己成为环保先锋,毕竟穿格子衫喷发胶的同时,还能顺手贡献点“水分子”,岂不是人生赢家?只是把氢气当做救赎,迟早得还清环境账单。毕竟,“零排放”说到底是转移问题的艺术,后院起火总有个玩火的理由。
更别提技术进步这回事,说着容易,做着心累。氢气储运处理说到底是一场和安全、成本的拉锯战。要是遇到那种整天测漏的加氢站操作员,人生充满了“氢化人生”的悬疑色彩。新闻里说某地氢泄漏,我都得琢磨是不是新一代环保炸鸡店。毕竟连智能马桶都能漏水,谁敢跟氢气较劲?日后开个氢能车出门,顺便送瓶“应急自救水”,这才叫极致用户体验。
但这一切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总愿意“寄希望于远方的自我”,就像彩虹糖广告,总有人相信明天的交通工具会更高效、更环保、更神奇,比如“氢能飞天猪”啥的。至于现实嘛,反正焦虑变焦点,“低碳”变口号,“环保”变朋友圈图片,咱们,还是得骑着老破电驴、揣着临时充电宝,在被堵成一锅粥的早高峰,体会这个城市默契又讽刺的协作精神。
所以说,如果你还在为充电焦虑,其实可以淡定点。未来的美好大概率会轮回出现,氢能车也好,火箭助推也罢,终究得清醒:路只能一步步走,科技也得一个个填坑。低头看看电量,其实挺好,起码能让你认真思考下去哪嗮太阳,去菜市场还是去加氢站。我们都在“能源焦虑型社会”里做着不耗电不耗油的美梦,偶尔做做“加氢自由”过把瘾,也未尝不可。只不过,梦醒时分,千万别喊出声,把电也吓断气了。
等哪天真有氢气快递到家,骑着氢能车在城市里如履平地,面对加氢站高高挂起的标语:“你的水,源自绿色”,也许你会怀念那个满街电瓶车、充电桩扎堆的夏天。毕竟,焦虑这个东西,换了能源还在,能走多远,看的是脚底的路,不是氢气的标签。我这人没啥环保信仰,主要信得过市场的收割效率。至于氢能到底成不成,反正咱们早就做好了为新焦虑让路的准备。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