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城市昏黄的灯光下,一辆威马EX5静静地停在小区楼下。它像极了一件被时间遗忘的展品,无声宣告着造物主曾经的野心。旁边小卖部老板唏嘘:“这不是去年才买的车?现在修件门把手要半个月,价格比换台新电瓶车还贵。”说完,他转头嘀咕,“威马都没了,哪吒也不香了,新能源车怎么都成绝版了?”没人回答,只有车主姚先生背对着光,有点无奈地托着手机:“客服又打不通,4S店人去楼空,真成了马路孤儿。”
有时候,一辆车的命运,比一个人的还要复杂。2023年,威马汽车宣告“死亡”,哪吒汽车似乎也在“生死未卜”。厂房的工人散了、展厅的玻璃落满灰、生产线上零部件成批积灰——而车主们的忧虑,早已超过了购车的那点“新鲜劲儿”。百万新能源车主,突然发现自己持有的,不再是时代的前沿产品,而是现实里的“绝版陈列品”。质保没了,零件失踪了,售后服务变成了遥不可及的“美好愿景”。一辆几十万的新车,居然成了治不好、修不起的麻烦货。
案件不止姚先生一个。去年冬天,我收到类似四五起咨询,几乎都如出一辙:新能源车出问题,拨服务热线无人接听,赶去4S店发现铁门紧锁,剩下的线索只有一张“破产清算”的贴纸。能修车的,只有那种“全能型小修理厂”,修不好就换总成,价格恢复了“艺术品”属性,保质期却比牛奶还短。至于车险?保险公司一句“零部件风险不可控”干脆拒保。消费者成了“权利真空”里的漂流瓶,任谁捞上来都觉得麻烦。
说来好笑,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以及行业规范,早就明文规定,车企即使破产,也要保证用户有最基本的售后、配件供应。承诺要提供10年配件,现实里3年都难以为继。这就像打一场没有预备的仗——厂方清算,股东跑路,经销商自救,售后团队解散,谁还“管得着”你那些合同条款?对监管部门来说,不是没人站出来,而是“站出来也没用”。调解?推一推。公益诉讼?慢一慢。哪怕赢了官司,破产资产明确,你我的赔偿权利排队还得靠“抢”。
有人高喊,要不要搞个“售后保障基金”?每卖一辆新能源车,车企强制往基金池子里悄悄扔点钱。真到公司出问题,由基金接替售后,让用户“有主可找”。想法确实不赖,某些发达地区甚至小范围试行过。但现实是基金刚募到一半,监管起来就跟踢皮球——到底归谁管,步骤谁核,责任谁担?最后结果多数时候是“理论丰满、实践瘦骨嶙峋”。更何况,对于那些烧钱跑马圈地的造车新势力,能不能踏实完成一场“长跑”,才是难题的根本。谁都想高歌猛进,最后留下一地鸡毛,只剩维修工和二手车商还算忙得开心。
但话说回来,是不是技术进步让人无奈?并不全然。车市洗牌从来都不是新鲜事。五年前的风头公司已销声匿迹,更早些年的“微型电动车”甚至连名字都让人恍若隔世。只是,当年买风冷摩托,人们都只指望它跑五年,花个几千块也无所谓。如今新能源车动辄十几二十万,“智能+联网”的复杂度,让传统维修都自叹弗如。车主只盯着续航和外形,鲜有人关心合同售后条款的那几行小字,结果到了事发时,才知道售后才是“最后一公里”。
现实是,监管部门忙不过来,企业主只顾账本漂红。这点上,我们倒是和国外“接轨”了:普通车主的权利保障,全靠行业自律和监管打补丁。可惜消费者不知道,再酷的AI语音,再高的百公里加速,顶不上一条靠谱的售后热线。几十年后,人们或许记不住哪家新势力起高楼又轰然塌陷,只会记得,曾有一位邻居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最后却成了自家的“定制沙发”。
要说我的立场?简单。车市可以拼技术、玩资本,终归得有人为用户兜底。玩“重营销、轻售后”的把戏,现在已经不灵了。不如把经费多投到售后保障上,别让“绝版车主”成为行业的笑谈。新能源固然是未来,但未来也该对现在负责。
当然,站在“旁观者”角度,建议和劝诫说得再多,都抵不过市场一记闷棍。用户,倒也不是不能变聪明一点。新车上市,看参数前先看售后承诺,签合同前多拍张照片留存,别只追着风口买单。现在的车,是城市的脚步,更是你钱包的长远投资。别怪我多管闲事,职业病犯了,总觉得,人和车都得有个平安落脚地才算好。
最后,问题抛给你:一辆车企业倒闭了,用户的“权利遗失”该由谁兜底?“售后基金”真是万灵药?或者说,你会怎么在风口浪尖选车留后手?这题没有标准答案,正如每个新能源车主的修车之路,都是一出独立悬疑剧。故事有头无尾,路怎么走,看你怎么选。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