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

咱们平时聊天,一说起汽车,很多人张口就来:日本车省油,有丰田;德国车扎实,有宝马奔驰;英国车豪华,有宾利劳斯莱斯。

这都成了大家心里的固定印象。

那话说到这儿,一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冒出来了:咱们中国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车呢?

这个问题,要是放个十年二十年前问,我们可能自己都得琢磨半天,底气不太足。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但今天,情况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中国汽车不仅有了能摆在台面上的代表,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经跑到了世界的前头,让那些老牌汽车强国都得回过头来认真研究我们。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这几十年的功夫,中国汽车是怎么从一个跟在别人后面跑的“小学生”,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领跑者”的?

这条路走得可一点都不轻松,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故事的起点,得拉回到一个多世纪以前。

当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6年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连马车都还没见过。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这种巨大的时间差距,决定了我们的汽车工业从一开始就是一条艰难的追赶之路。

直到1956年,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喇叭,第一辆“解放牌”卡车成功下线,这才算是我们自己能造车的开端。

可即便是这样,我们的起步也比欧美晚了半个多世纪。

有多难呢?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那时候的工业基础薄弱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就连后来大家熟知的“红旗”轿车,它那标志性的车身钢板,因为没有大型的冲压设备,竟然是靠着老师傅们用锤子一点一点手工敲打出来的。

这听起来像不像一个手工艺品作坊?

但这背后,是一代工业人从零到一的决心和骨气。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我们还经历过一段“闭门造车”的岁月。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早期靠着苏联的援助起步,后来外部环境变化,援助没了,技术也断了。

在湖北十堰的大山沟里,第二汽车制造厂(也就是后来的东风)的建设者们,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里造出了“东风牌”卡车。

当时,超过98%的零件都是自己攻关解决的。

没有像样的机床,工人们就用最原始的锤子敲出驾驶室的雏形;没有先进的冲压机,就用大剪刀去裁剪厚重的钢板。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这种精神,是刻在中国汽车工业骨子里的,那就是在任何困难面前,先靠自己,硬扛过去。

光靠自己埋头苦干,速度还是太慢。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迎来了第二次重要的机会——合资。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我们决定打开国门,用我们巨大的市场,去换取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条路,同样走得是磕磕绊绊。

1984年,第一家中外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成立,紧接着,上海大众引进了桑塔纳。

当时的情况有多夸张呢?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一辆刚刚下线的桑塔纳,它身上属于“中国制造”的部分,只有区区2.6%,说白了,除了轮胎、收音机和车标这些,剩下大大小小的零件,小到一颗螺丝钉,都得从德国漂洋过海运过来。

我们更像是一个“组装车间”。

德国来的专家在考察了我们当时的零部件配套厂后,毫不客气地评价我们的产品是“垃圾”。

这话虽然难听,但却是事实,深深刺痛了当时所有中国汽车人的心。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怎么办?

放弃吗?

当然不。

上海汽车的工程师们咽下了这口气,卷起铺盖就直接住进了供应商的车间里,跟工人们一起吃住,一个一个零件地去研究,一个一个工艺地去改进。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整整三年的时间,他们就是这样泡在车间里,硬是把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从不到3%提升到了90%以上。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换技术”了,这更像是一场卧薪尝胆,我们通过学习、消化、吸收,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和配套体系。

如果说燃油车时代,我们一直在扮演一个努力追赶的学生,那么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则给了中国汽车一个千载难逢的、可以“换个赛道赛跑”的机会。

道理很简单,在传统的燃油车领域,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人家已经玩了一百多年,技术壁垒非常高,我们想超越太难了。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但是电动车不一样,它的核心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大家基本上都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反超的可能。

机会来了,我们抓得非常牢。

2009年,国家开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但一开始并不顺利。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那时候的国产电池,成本高得吓人,一度电就要超过4000块钱,而且续航里程很短,跑个不到200公里就得找地方充电,实用性很差。

很多人当时也怀疑,靠着补贴政策,会不会养出一批不思进取的“懒汉”企业。

但事实证明,市场的压力和政策的引导,反而逼出了一批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比如宁德时代,它通过技术创新,搞出了CTP电池技术,简单说就是把电池包的结构大大简化,去掉了许多不必要的零件,直接把电池成本砍掉了70%还多,一下子就让电动车的价格变得亲民了。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再比如比亚迪,更是把技术自研做到了极致,从电池到电机,再到车里的智能系统,几乎所有核心的东西都自己造,这样一来,不仅成本控制得好,技术也能快速迭代。

像比亚迪汉这款车,就凭借出色的性能和智能化体验,可以直接和特斯拉的Model 3掰手腕。

还有像广汽埃安推出的Hyper GT,用上了只有在超跑上才看得到的旋翼门,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心。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到了2023年,中国汽车的年产销量历史性地突破了3000万辆,出口量也超过500万辆,第一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在全球范围内,每卖出10辆新能源车,就有超过6辆是中国品牌。

而在我们国内市场,这个比例更高,我们自己买的新能源车里,三个里面就有两个是国产品牌。

宁德时代的电池,更是供应给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电动车。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可以说,在这场新能源的变革中,我们不仅没有掉队,反而成了规则的制定者和引领者。

更让人扬眉吐气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技术反向输出”了。

什么意思呢?

就是以前我们都是花钱买别人的技术,现在轮到那些国际汽车巨头,排着队来买我们的技术了。

日本有丰田,德国有宝马,中国有什么车不输它们-有驾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日本的丰田,这个全球汽车界的“老大哥”,在它的首款纯电轿车bZ3上,就直接采用了比亚迪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

德国的大众集团,更是投资了7亿美元入股小鹏汽车,目的就是为了合作开发更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

就连拥有玛莎拉蒂、Jeep等众多品牌的国际巨头Stellantis集团,也豪掷15亿欧元,买下了零跑汽车的整套技术平台。

当年我们用市场换技术,如今我们已经能用技术去换取全球市场。

当你在德国柏林的街头看到挂着MG标志的中国车,在澳大利亚的工地上看到长城皮卡,在泰国的马路上看到中国新能源车占据了巨大份额时,这种感觉是非常真切的。

从“万国牌”到“全球牌”,回头看我们走过的这条路,哪有什么轻松的“弯道超车”,每一步都是靠着硬实力在直道上拼出来的,是几代人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