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三个月前,我在车展上看到一台新款途锐,正准备发个文章。预约销售的小哥愣了一下,说:你知道吗?今年大众计划在欧洲停产途锐,等后续纯电版出来,或许得等到2029年,也就是说,现在得抢,早买早享受。我心里一阵苦笑,这车在国内还不到30万的价格,折腾咱们也算是个经典标杆。
我用油门踩了一下,感受那个塑料感还在,但比之前顺滑,估摸着新车的电子调教已经不同凡响。车子内饰,一个补漏的感觉偏向豪华但不过头。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那天跟采购的老张聊,他说:你知道我们用的是哪家的座椅泡沫吗?我摇摇头。他说:浦那的,专为高端车定制,成本不低。其实供应链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一个小配件都能牵扯出一堆故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该怎么形容大众开发平台的事?就像盖楼时选择的基础结构一样,不能随便更换。大众公司一直用各个平台分档次:基于MQB、MLB、PPE,还有新兴的SSP,每个平台对应不同类型的车型。途锐用的这次,是基于新架构SSP。但要记得,SSP的推出,是大众为了在电动化上革新,跳过一些成熟的技术桥梁,就像你用新材料铺地板一样,可能会省时间,但也会遇到磨合期。
关于成本,估算一下:一辆途锐,燃油版在中国的市场价差不多在40万元上下,含税与经销商利润,材料成本加人工,估算整车制造成本应在25万元左右,这还不算研发、渠道等因素。转到电动车,成本还在扯皮,毕竟电池占比大,价格浮动多。而且,别忘了上游的电池供应商,由于原材料涨价,电池成本已经野涨了不少。有人说:未来百公里的能耗能到20kWh以内么?按日常驾驶心感,一般匹配300公里续航的车子,电池看起来像个装糖果的盒子,既想轻又想续航长。
我不禁想到:是不是未来电池会变得像油箱一样,容易加满?但又觉得这想法太天真,也许哪天,充电变成像打电话一样简单,简直不可思议。也有人流传说,特斯拉用的那种钢丝绳充电桩可能会逐步普及,但我没细想过它的布局复杂度,可能还会遇到车位不够和充电排队的问题。
这里顺便提个疑问:大众用的Rivian开发的软件,和他们自己家的车机系统是不是像不同厨师做的菜一样?相信软件的体验很关键。笔者胃口不好,总觉得车内的人机交互还可以再厉害一点。或者我猜测,这个系统会不会未来支持语音控制家庭设备?说到这个,我突然发现:其实车作为移动终端,真没想过,能不能开车的同时同步家庭的智能设备。
我后来看到一组统计,国内豪华SUV市场还在逐年增长,但平均售价从2011年的50多万降到现在的40万左右(估算/样本少),这意味着豪华的定义,也在变。曾几何时,百万级的车是专为少数精英准备的,现在一线城市里,20-30万就能开出豪华感,这种转变,也让我觉得,途锐再怎么说,也得调整心态:它的豪华线条,不再是挤进门槛的秘密武器。
关于未来渠道,我猜测:大众会不会在中国开出一条新零售,类似苹果店那样?可惜,我觉得这对传统经销商来说,是个冲击。现在购物体验很难再用试驾后优惠一条路走得通;信息透明度比以前高多了。问你一个:你平时会为了试驾多跑几趟,还是更喜欢在手机上看视频、预约呢?
讲到我得再提一句:这一路下来,心里隐隐觉得,未来的车,可能会像手机一样,成为你生活的延伸。问题来了,是不是我们惯了用最直观的方式体验车?还是说,未来真正的豪华,是能在座椅夹层里,找到不断变化的温度感应香氛包?
这也让我不禁想:我是不是太看重技术,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小细节,比如一块真皮能不能手感顺滑?那天一位朋友说:你别总盯着技术,看不见的东西才最重要。或许这个世界也不过如此,哪怕是电动车,最触手可及的,还是那充电桩边一瞬间的安静。
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可能会是个啥样的车?它会不会在转弯时,自己会意地点头打招呼?其实根本不用太天马行空,那个小细节,就在车窗外那根树枝轻晃的瞬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