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镜像:比亚迪的逆袭密码
2005年,比亚迪营收仅65.29亿元,却在19年后狂揽7771亿元,市值超越宝马。其成功源于三大基因:技术偏执(押注磷酸铁锂)、垂直整合(自研电池、电机、电控)、逆周期布局(2008年金融危机收购秦川汽车)。如今,理想汽车正以同样的逻辑,在新能源赛道悄然复制这一轨迹。
二、被忽视的“增程比亚迪”:技术突破与政策共振
1. 增程技术:从质疑到颠覆
理想汽车首创“城市用电、长途用油”的增程式路线,解决了纯电车型的里程焦虑。其自研1.5T四缸增程器热效率达40.5%,配合44.5kWh电池组,CLTC综合续航超1300公里。更关键的是,理想L系列车型在用户满意度测评中包揽增程式SUV前两名,证明市场对增程技术的认可。
2. 政策红利:万亿级市场的钥匙
202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明确,增程式车型仍可享受绿牌和免税政策。理想汽车所在的常州基地,凭借“风光氢储一体化”模式,已获地方政府专项补贴20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参与制定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版明确,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目标从5万辆提升至10万辆,直接拉动氢能需求翻倍。
3. 财务数据:被低估的价值锚点
当前理想汽车市值仅1500亿元,而其2024年营收已达1238.5亿元,同比增长173.5%,毛利率维持在20%以上。对比比亚迪2015年(市值约500亿元),理想汽车营收规模虽小,但增速和毛利率均更优。若按新能源车板块平均市盈率30倍计算,其合理市值应达2400亿元,存在60%的上涨空间。
三、市场误判:三大认知陷阱
1. “增程技术落后”——用户需求才是王道
理想汽车精准锁定家庭用户痛点:30-45岁家庭决策者中,70%为增购用户,更看重空间、舒适性和低用车成本。其标配的六座布局、后排冰箱、魔毯空气悬架等配置,打造“移动的家”体验,直接碾压同价位燃油车。
2. “纯电转型失败”——技术储备超预期
理想汽车2025年推出的纯电SUV i8,搭载自研碳化硅功率模块和800V高压平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常州电驱工厂的投产,标志着其实现从芯片到整车的全链路垂直整合,成本较外购降低40%。
3. “盈利不可持续”——商业模式成型
理想汽车首创“硬件+软件+服务”生态:硬件销售毛利率20%,智能驾驶订阅服务毛利率达50%。2024年,其软件收入占比已从10%提升至25%,现金流稳定性显著增强。
四、对标比亚迪:三大相似基因
1. 技术狂人基因
理想汽车研发投入占比常年保持在15%以上,拥有专利超500项,其中增程式相关专利占全球总量的23%。这与比亚迪早期“技术偏执”的风格如出一辙。
2. 垂直整合能力
从增程器、电池到智能驾驶系统,理想汽车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其自研的碳化硅功率模块,将电驱系统效率提升至97.5%,成本较行业平均低30%。
3. 逆周期布局
在2023年行业低谷期,理想汽车逆势扩产,新增3条增程产线,产能提升300%。这与比亚迪2008年金融危机时收购秦川汽车的战略如出一辙。
五、投资启示:错过比亚迪的人,这次别再错过
当前理想汽车动态市盈率仅18倍,远低于新能源车板块平均35倍。若其2025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券商预测),按25倍市盈率计算,市值将达5000亿元,较当前翻倍。更关键的是,其技术壁垒和政策红利形成的“护城河”,正吸引高瓴、红杉等顶级机构悄然布局。
结语
2005年,比亚迪用“电池+汽车”改写行业规则;2025年,理想汽车正以“增程+纯电”重塑能源格局。当市场还在纠结“增程是否过渡”时,真正的机会早已藏在技术突破与政策落地的缝隙中。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伟大企业的成长逻辑却惊人相似——低估,往往是超额收益的起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