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行业的现状,真觉得汽车公司玩得比我想象中还要复杂。尤其是宝马,现在这个形势,出问题的点真不少。刚刚我在去客户会议的路上,顺手翻了个相册,看到一张老照片,是我去年一次试驾3系时拍的。那天天气不错,风微微一吹,车内静得让人舒服,但我心里总觉得有点别扭——还记得,我当时随口问销售:这车挺不错啊,配置还真厚道,为什么感觉差点意思呢?他笑:你说的对啊,配置好,操控棒,但真要用起功能还是得仔细琢磨。
车机这块儿的事,我真没想过会这么复杂。宝马广告说支持远程升级、语音控制,实际用起来,你会觉得像买了个半成品。我觉得,很多消费者像我一样,刚开始信了,哎呦,又一个高大上的豪华车,结果用了两三年才发现,很多宣传的功能根本用不到,甚至还误导消费者。这就让我好奇,为什么宝马要在这条线上虚假宣传?这是不是跟研发流程的流程有关?或者说,品牌在压力下,宁愿用差异化的营销来弥补产品缺陷?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
再说漏液的问题。这点事情,真看得我头疼。你试想,一个品牌的发动机水泵漏水,技师提出的轻微渗水你信吗?我身边朋友有个老司机,他常说:漏一点没事,啥事都得看轻重。但问题是,主动提出来小渗水,后来变成换,还要花钱。就算是大众车,漏点油或水也是个大问题,因为没那么容易解决。宝马临场的服务承诺不兑现,这点我觉得挺尴尬——我不禁想问,车厂到底是把服务当成道具,还是真的想做好?谁知道呢。
其实价格战,打起来了。听着很熟悉,很多豪华品牌被599那点包袱缠得透不过气。宝马为了活下去,在重庆、青岛等地降价,我倒是觉得这个手段挺眼熟。比如说,卖车还得靠价格诱惑,但这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吗?我猜,真不一定。
有人会问,宝马的操控性还在,是吧?我倒觉得,一部分衬托这些年的自主豪华车,用料、配置、设计都在飞跃。尤其是新能源出来之后,操控的门槛被拉低了。现在开个新车,感觉和宝马以前的独特感越来越不一样。如果要单纯看操控,国外那些老牌车还能保持优势,但在中国市场,消费者更在乎价格+体验了。你说,是不是?我还真想知道,宝马要怎么搞,才能在这个变局里找到出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条:在换掉二手车的顾客中,有15%左右的人抱怨车辆不靠谱。(估算,样本也少)这让我想到,消费者的信任度其实是个长线投资。再加上经销商的关闭、服务差、价格乱,信任一旦崩塌,想要再重建可不容易。一个经销商一关闭,马上就变成空巢,消费者只好转战其它渠道。那你觉得,豪华车品牌还可以靠品牌溢价撑多久?没人知道。
说到这,我又有个问题:是不是只有中国市场最复杂?欧洲、美洲的豪华品牌也在经历转型,但情况还不至于这么崩盘。难道我们国家的价格战情绪特别高?还是说,消费者的期待被厂商绑架得太厉害?我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深度。
——
最终留给我一个感触,汽车这玩意,实在难用数据说话。你用心感受一下,开上车的那一秒,那股真实的触感才是最重要的。可我也知道,车越来越像科技产品,操作界面都可以影响一辆车的生命线。
但说白了,我还是在想:是不是车主们对真诚的期待变得越来越低?或者说,我们是不是都惯了被欺骗式的广告?那个细节,永远比技术更感人——你开车时,窗外那朵刚开的花,居然会让我忽然想起那次在工厂门口,看到一个装螺丝的工人,他说:我们做车,图个放心。但真的能放心吗?这玩意,留个悬念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