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真的挺佩服现在城市里对汽车的包容度。成都市,一个两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汽车数量全国第一,新能源车一百多万台。这样的数据一摆出来,不管是搞政策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心里多少得咯噔一下。这也难怪,最近围绕着“新能源汽车、外地车辆要不要纳入城区限行”这个事儿,网络上又吵开了锅。有人建议:新能源车也要和燃油车一视同仁纳入限行,外地车牌该学上海那样进城得受点限制。成都相关部门呢,也回应了——国家目前不让新能源车限行限购,暂时不折腾外地牌照进城这茬。看着好像一切都有章法,但真就那么简单吗?
想想以前,城市限号的初衷,无非两大块:一是治堵,二是治污。前些年燃油车太多,空气里汽油味哪哪都有,大家对限行少有意见。而新能源车一出来,身份可就不一样了,政府还专门发各种政策搞推广,电动车摇身变“香饽饽”,限行倒成了绿色出行的障碍。结果短短几年,大家发现电车多了,城市还是堵,这事咋说?
其实问题本质没变,都是车太多,道路太少。你看数量,新能源的身影确实越来越多,这固然说明技术进步、环保意识的提高,但说白了,这些车和油车一样,也要路、也要停车位。只要大家都想开车上路,路堵的逻辑一句话都不用多讲。你说新能源车绿色就得特殊待遇,不限号不限行,结果就是车越发越多,马路依旧爬不起来。
有网友说,能否只管营运类新能源——比如滴滴、网约车、出租车限一下,家用的还是放开点?表面听着有理,但你真要这么分,家用与营运界限模糊、执行又难,最关键,本质还是绕不开“路面资源有限,怎么合理分配”。城市道路不是橡皮泥,能无限拗扯,只要是车不管啥动力,终究要在路上争那一尺三寸。
而外地车牌进城,成都暂时不学上海这一套。怎么看?其实上海能推行外牌限行,是因为人家本地牌照本来就限购、黄牛炒到天价,限制的是“具体那一份儿额定资源”进入内环。成都,没限购,转籍又自由,你限了外地牌人家直接买本地车,马路多一辆还是多一辆,没什么实质改变——聪明人一看就明白是“掩耳盗铃”,还容易搞得本地和外地矛盾升级。
大家总觉得政策一加一减,问题能解决。其实,每次治堵、治限行,都是跟老百姓的“用车刚需”较劲。你不让开车,谁开地铁谁挤公交?是不是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密地铁、提高公交舒适度、完善步行和骑行道,然后让那些实在不方便不开车出门的人,愉快地放下车钥匙?否则,单纯靠限行、靠调整细则,城市路上这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车流大战,永远没完没了。
你再看限号政策,原本是救急,不是长久之策。限号一天不给开,车主第二天照样扎堆出来,把马路堵出个花样。新能源车不限行,是政策杠杆推动产业,等到新能源也满大街跑,治堵压力重新回来,未来限行终归还是难绕过去的槛。
真正值得琢磨的是,咱到底要的是什么样的城市交通?只要社会鼓励买更多的车,不管油电,必然每家都有几辆车,有限的路终究不够用。反过来看,倒不如思考怎么让大家“不依赖私家车”也能方便生活。比如东京、首尔,人多车更多,怎么做到路上不常年堵?因为出行靠公共交通,拿下大头。你限行不如提升公交吸引力,减少大家对私车的依赖,这才是治本的法子。不然,新能源今天不让限,明天上路多了又限一次,啥时候是个头?
还有一点是一大盲区:现在新能源不限行省了点“出行痛苦”,但停车难题反而恶化了。新能源买的时候不用摇号、不限号,上路门槛超低。所以小区里、马路边,老百姓发现,家里能挤出一两位的都添置新车,本来停车紧张的地方更上加难。成都市这种超大规模城市,小区地下车位配比早就不够,地面的城市空间又没啥弹性空间可腾挪。新能源车黑科技再多,停不下去还是得在马路牙子上干耗时间、撕破脾气。
再说环境。燃油车一问就是污染大户,新能源就全无问题吗?别忘了,现在新能源产业链也是一路能耗——生产、运输、充电,背后很多清洁度、环保压力,并不是一辆车开上电池就万事大吉。所以给新能源各种便利政策,其实只能是阶段性的推动,永远不可能“绿色特权”到底。
城市治理没那么多轻松的选择题。管理部门口口声声说一切“以路为限”,可城市空间就这大,大家生活半径就在这里。真正治堵、治限行的钥匙,其实是“社会共识+长线配套”。你老想着通过“技术解决量的问题”(比如车限号、调尾号、限行路段),结果路上的车还是换汤不换药。新能源车越多,路上也还是你追我赶。
所以,我觉得很多讨论,表面上是新能源车到底该不该限,实际是全社会出行结构、城市布局该不该早早想明白。要是还想着政策动动小手脚,今天多照顾新能源、明天多照顾外地车,后天再补补短板,问题只能堆得更大。堵车这玩意是城市发展的副作用,不可能靠补补丁就治好。
哪怕今天因为国家政策,新能源车暂时不限行,但试想未来电车成了绝对主流,不加控制会是啥样?有一天,有人发现马路继续不够用,停车位继续悬,空气质量又受新一轮“成长的烦恼”影响,难不成届时新能源还要享受特殊优待?到头来,还是得和油车一样老实排队,甚至要加倍收拾残局。
所以,我反倒觉得每次这么讨论限号、限行这些事,不如把重心放在打造一种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城市交通文化上。是不是能让公交地铁变得更舒服,步行骑行更安全?是不是小汽车能变成“不是必须,只是锦上添花的选择”?要是出个门地铁舒适、公交准点、步行安全,谁还天天挤破头争抢马路的那点空间?
每次政策明细一出台,各种特权边界问题、身份焦虑、地方保护主义全都跑出来。其实这都不是源头,根子里——我们的道路资源就这么点、大家的出行刚需还在膨胀。新能源暂时可以松口气,不限行不限号,总不能总靠政策“蒙眼狂奔”。该精力早早投入到公共交通、城市布局、城市更新,做出个大家都乐意用、不依赖车的交通生态。
总的来说,新能源车该不该进限行政策?说到底,只要咱整个城市体系还停留在“路为核心”,那以后谁多了谁都得轮着受点罪。今天轮到油车,明天迟早也轮到新能源。与其争谁受限,不如一起推动让城市更友好,让出行更轻松。到那会儿,限不限制谁,上不上号,大家或许压根都不关心了。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